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
這個歷史年代歌大家都很熟悉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周是分為兩個時期的。
這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時期,一個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呢,簡稱為春秋,它是指從西元前770年到西元前476年這段時間。但是還有一個說法,是指從西元前770年到西元前403年這段時間。
這個時期是周王的勢力減弱,而諸侯群雄紛爭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他們史稱“春秋五霸”。
那諸位看官可能要問了,戰國好說,因為正是戰爭混亂的時候,所以起名戰國。那春秋之名又何來呢?
一、春秋時期為什么會叫“春秋”的來源
在這里,有書君告訴大家,春秋之名是因為一本書而得名的。這本書就是孔子修訂的《春秋》。
在這里一定要敲黑板注意一下,《春秋》這本書不是孔子寫的,而是是孔子修訂的。這本書是魯國的史官們記錄自己國家,也就是魯國的歷史的。
它并沒有記載春秋時期其他國家的歷史內容。
有人可能會問了,春秋時期別的國家都不記載自己本國的歷史嗎?有書君在這里回答大家,各個諸侯國其實也都記載本國歷史,而且記錄本國歷史的書名也叫《春秋》。
可惜的是別的諸侯國寫的《春秋》都丟失找不到了,而只有魯國記錄的《春秋》幸運地留傳了下來。
孔子本身就是魯國人,對本國也算是了解,所以他便依據魯國史官所編寫的《春秋》加以整理和修訂,也就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儒家經典之一《春秋》。
這本《春秋》記錄著從魯隱公到魯哀公,總共十二代君主242年的歷史。它把這段時期所發生的大事都記錄了下來,以供后人們參照,讓人們從歷史中借鑒以及吸取教訓。正是由于它所記載的這段時期,與東周歷史的時間分段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我們才把這段歷史以《春秋》命名,稱為春秋時期。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把這段歷史以《春秋》這本書命名,稱為春秋時期的。
那話又說回來了,這本書為什么叫春秋,它沒有記錄魯國夏冬的歷史嗎?
二、《春秋》這本書,為什么會起名為春秋
《春秋》這本書當然記錄了魯國夏冬的歷史了,它之所以起名為《春秋》而不是《夏冬》也是有原因的。
1.春秋兩季是諸侯朝覲和會盟的 時節,發生的事比較多
因為在周朝,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
這兩個季節沒有嚴寒,沒有酷暑,天氣不冷不熱,也正適合諸侯驅車去朝覲周天子。
這樣的天氣,他們在路上也不會太受罪。
春季去朝覲,各諸候國可以把過去一年,自己國土所發生的事做一個總結,也算是我們現在的一個述職報告了。
而在秋季,豐收時節,各諸侯國也可以備些禮物,帶上自己國土的特產為周天子獻禮。
周天子呢,在這個時期就會聽一聽各諸侯國在自己國土職守的情況,也會根據他們提出的問題,給出一些建議。
或者是再分配一些任務,交待給各諸侯去做。當然在這個時期,周天子也能順便了解了各諸侯國的衷心程度,讓自己心里有數。
而且在這段時間呢,各諸侯國之間的使者也會相互往來,趁著好時節,去拜訪拜訪鄰國,交流交流情感。
有時候幾個諸侯國還要時不時地搞個會盟什么的,一起交流交流政治走向,治國之方什么的。
這樣看來,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動都是發生在春和秋這兩個季節的。
所以春季和秋季在書中著筆就會占很大的比重,所以會以《春秋》命名。
2.農耕為主的古代,春種是最重要的經濟活動
大陸古代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時代,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當然都發生在春秋兩個季節了,春種與秋收。
春天正是農忙的時候,各國呢也都不會想著去發動什么戰爭,先把農耕搞好,這才是首要的。
地都種不好,而去想別的,那這個國家就麻煩大了。
所以呢,在這時候國家的君王為了保證本國今年有個好收成,保證百姓們都能豐衣足食,他也要很忙。
他們忙什么?當然是要把他們治理國家的能力發揮出來呀。
他需要協調大陸的資源,處理好農業與各方面的關系,以確保國家有個好收成。
所以呢,許多和農業有關的具有影響的政令都會在這一時期發布。
許多有效的農業方面的改革,也會在這一時期進行。所以呢,春季發生的大事就會比較多,當然記錄的也就多了。
3、秋季是糧食豐收和各國醞釀戰爭的最佳時期,所以記錄的事情比較多
秋季是個收獲的季節,糧食豐收了。這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也算是一個重要的事件,所以也要記錄下來。
而有的國家呢,總是有一顆不安分的心,總想騷擾或侵占別的諸侯國。
這個時期由于可以保證糧食的供應,也就具備了發動戰爭的條件。
而農民在這個時候秋收完畢,也沒有什么太多的農活了,所以也具備了征調入伍的條件。
因而在這個時期發生戰爭的事件特別多,因為季節剛好,不冷不熱。糧食也備足,不擔心后方無糧草供給。那在這一時期記載的戰爭事件也會比較多。
所以《春秋》主要記載的都是春季和秋季,這兩個季節的事件。
一年中春種秋收,以春秋做為一個最重要的交替,也就把春秋也做為一年的代稱了。
因此《春秋》就取名為春秋了,從字面上來看也就是指代歷史,指代光陰。
一段時期,一部書,這也就是春秋名字的來由。
從《春秋》這部書中,我們窺視到了幾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們所經歷的事情。這是一個最壞的時期,但是在這樣的時期內,又誕生了璀璨的中華文明。
諸子百家就像百花齊放一樣,在這樣一個時期把文明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直到現代也仍然是我們的文化之寶,值得我們一直學習。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復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東,周是空投支票
漲知識了!謝謝
南懷瑾的《我說參同契》也說過自己的看法,如圖
夏冬存在于瑯琊榜。
早先一年只有春秋兩個季節,后來又增加了夏季和冬季,才有了現在的四季!
丁春秋[呲牙]
總有人打算干掉孔子,干掉儒家,提出了他們好多弊端,這甚至影響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治國紀念。我不反對。但是笑他們太嫩,等有了孔子的百萬分之一的影響力,再動手也不晚。[大笑][大笑][大笑]
作者文章的主題可以理解為。在春秋是一部,王權尚在時期,諸侯國的興亡史。而戰國是一部,王權名存實亡時期,諸侯國相互吞并的歷史。
寫的有道理,我自己有個親身體會:我是做生意的,已經干了十幾年了,進貨地就在鄭州,發貨主要是物流但一年也要去幾次選新品和返一些小貨,一年中要開著車要去四次,基本上都是在春夏秋冬各去一次,后來我發現,春季和秋季去最合適,不冷不熱,夏季和冬季人就受罪了要么很熱要么很冷。
你的說法模糊不清,不敢茍同。周王朝從西周到東周共分封了約二百多個大小諸候國,在這期間,相互攻伐吞并,有的消亡,有的興旺。春即生也,秋即死也,是以作史名春秋。再就是記事當公正。一年中只有在春分和秋分曰這天,白天與黑夜同等長短,是非成敗當公正記錄,是以作史當名春秋,冬夏更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