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到底流放出來多少個姓氏?

不少影視劇中都會有這樣一段場景,來訪者問村民從何處來,村民回答自己的祖先是從大槐樹下一路遷徙到這個地方安家落戶的。

這里的大槐樹便是象征人口大流動的聚積之所,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洪洞縣。華北地區就曾有一首歌謠這樣訴說著大槐樹的故事:“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究竟大槐樹下曾經發生了多少事情呢?為何大槐樹會成為尋根祭祖的必去之地呢?

洪洞縣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始于元末明初,作為兩個朝代的串聯階段,最顯著的特點便是戰亂頻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只能不斷流離失所、奔走異鄉。但這次的遷徙較前代有些不同,便是山西竟成了收容來自全國各地流民的大本營。

原來當時的經濟重心已然在了江南地區,原本人口眾多、富饒繁華的江南受到戰爭的打擊,最終元氣大傷,全然沒有了往日的風采,農民起義愈演愈烈,浪潮翻涌最濃烈的便是淮南一帶,紅巾軍與元軍、地方割據勢力互相傾軋、廝殺多年,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百姓的日常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由此沒有戰亂延伸、風平浪靜的山西洪洞縣成為了遷徙的主要輸入地。據不完全統計,這場聲勢浩大、牽扯甚廣的移民洪流涉及了大約200個姓氏,毫無夸張的講,是全國范圍。

轉眼到了明朝,從朱元璋到永樂時年間,洪桐縣共組織過8次大型搬遷活動。這里筆者不禁有個疑問,遷徙通常是在戰亂年間才會有的舉動,歷史上著名的兩次大型人口遷徙活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兩宋時期,無不是由于當時戰亂不斷。

原來,朱元璋雖然同統一了全國,但飽受戰亂的百姓和百廢待興的國家現狀實在是不容樂觀,百姓仍處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生活的質量并沒有本質上的變化,為解決這樣的困境,朱元璋決定進行山西洪洞縣的人口遷徙,將這塊人口相對密集且集中的地區進行有目的、有規模、定期的遷徙。但中華民族自古都有“安土重遷”的思想,所以其實早已安家樂業的當地百姓非常不愿意遷徙,但礙于政令,不得已為之,但如何銘記自己的住所呢,他們想出了以洪洞縣的大槐樹作為印記的方法,約定這棵大槐樹即為自己的故鄉的象征,即使日后身處他鄉,也時刻不能忘記自己最初的家鄉。發展到現在,大槐樹就變成了一種象征,象征著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鄉最深刻的眷戀與永世不忘的銘記。

但其實來自底層百姓的不愿遷徙的意愿非常強烈,政府硬要推行遷徙遇到的阻礙實在是難以解決,于是統治者想出了一個辦法以解決這樣空前的壓力。首先要知道阻力為何如此之大,原來當時的統治者制定的遷徙政策是這樣的:

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硬生生將一個個完整的家庭分割,使親人被迫遠走他鄉。一旦引起暴亂,后果不可估量,極有可能根基不穩的新生政權瞬間土崩瓦解。

那該如何解決呢?政府這樣姓氏:凡是在遷徙名單的百姓在大槐樹下進行登記后便可以領到一些金錢補償。但這種金錢誘惑絕對不可能擁有觸動所有百姓遷徙的魔力,那些家境殷實的家庭不缺錢,定然不會愿意離開扎根之所,一切從頭開始,政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將需要進行遷徙的對象進行了進一步細分,那便是沒有收入的流浪者,他們擁有了一筆數目較為可觀的財產,這樣從別的地方白手起家不能不說不失為一件好事,于是遷徙遇到的阻力削減了不少。且伴隨這些彈性原則外還有明文規定,在法律的約束下,遷徙工作還是有條不紊地持續進行了下去。

最終在統治者的協調管控下,洪桐縣的人有條不紊地遷徙往全國各地,東北、河南、山東、陜西、甘肅等全國各個省份都可見到洪桐縣人的足跡,據悉從洪桐縣遷徙出來的姓氏大約812個姓氏。

如今,山西洪洞縣早已成為一種思鄉情感的寄托,那個佇立著的大槐樹堅定執著地向世人訴說著自身的故事,那些紛亂的時光、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同時也對漂泊在外的游子表達了祝福,盡管異鄉,不論何處,要始終相信,家鄉永遠都在。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霍姓根在哪里?

  2. 有時間我們姓陳的也去看看那里,拜拜我們的祖先[祈禱][祈禱][祈禱][祈禱]

  3. 龔姓山西有多少人?

  4. 李性遷走了多少人?

  5. 張姓河北邯鄲

  6. 那棵大槐樹現在怎么樣了??

  7. 鄒姓放在哪里

  8. 董姓,大槐樹搬來河北省滄州市青縣

  9. 現在在的大槐樹是用鋼筋混凝土水泥做的是一棵假樹

  10. 我姓董,老家村志就寫著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移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