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

古代的稱謂文化,“名”和“稱”不是一回事。伯邑考是這個人的“稱”,他的姓是姬,名字是考(這一點學者們有爭議)。伯是說他是武王最大的兒子,邑是封地。

三代(夏商周)時男子不稱姓,只有女人稱姓,所以沒有“姬發”這個稱呼。周武王活著的時候,周圍的大臣稱他就是“王”,他死后被尊為“武王”,這武是謚號。他自己按《尚書》的記載稱為“小子發”。而我們說的“武王發”是一個“稱”,是司馬遷寫《周本紀》的時候對周武王的稱呼。后世沿用下來。

再比如我們熟悉的姜太公。姜是他的姓,他是姜姓封在“呂”這個地方的一支,所以“呂”是他的“氏”,也就是同姓家族的分支。“尚”是他的名字,“子牙”是他的字。按照《史記》的說法,周文王見到姜尚時說“吾太公望之久矣”,所以姜尚的尊稱為“太公望”,這個有點像后來小說里的“賽華佗”“賽孔明”一樣,是一個表示尊敬的綽號。因為被稱為“太公望”,所以各種資料在記載他是也稱為姜太公,這個和“呂望”是截取姓(氏)+尊稱的一部分形成的一個稱呼,并不是說這個人名字叫“太公”。

從春秋開始大陸文化有所改變,男人開始稱姓不稱名表示尊敬。比如孔丘稱為孔子,莊周稱為莊子,都是表示尊敬。

7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周公姓姬名旦[呲牙]

  2. 老大叫姬考,老二姬雞,老三叫姬蛋!后來發達了,改名字

  3. 伯邑應該是字。

  4. 武王沒當王之前呢,他又不是生下來就是王

  5. 文王兒子。

  6. 屈原稱屈子,蘇秦稱蘇子,張儀稱長子,黃歇羋月稱子歇,而不是歇子[捂臉][捂臉]

  7. 不對的,姓氏合流是秦漢時期的事了,戰國時期是男用氏女用姓的,孔子是子姓孔氏…比如屈原,他是羋姓屈氏,楚武王熊通之子熊瑕受封屈邑后這一支改為屈氏,楚王是羋姓熊氏,因此屈原跟楚王是同祖不同宗…當時的規矩,只有主宗用姓不改氏,比如周王一直是姬姓,主宗分家分出的小宗都要改氏,小宗再分出的小小宗還要再改氏,男用氏的目的就是以此區分出身高下…但是女人是用姓不用氏的,比如宣太后羋八子,楚威王熊槐的女兒,用羋姓不用熊氏,女用姓不用氏的目的為的是避免近親結婚…當時唯一男用姓的特例是秦國,秦趙兩國都是飛廉的后代,嬴姓,受封趙國后改為趙氏,但秦國第一代諸侯是趙氏庶出子,周王為了褒獎他的同時避免他與趙氏嫡系的沖突,特許繼嗣嬴姓,這個鄭森被南明隆武帝賜名朱成功一個道理,屬于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