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的最早發源地,從閩南政區的沿革看,應該是泉州晉江流域,特別是南安豐州一帶。
閩南語,作為閩方言的最大支派,幾乎遍布整個東南沿海,從浙江一直到海南,無所不包,但追溯其本源,無非是以漳泉兩地為代表的閩南地區。
在閩南,公認的閩南語只有兩個組成,那就是泉州話和漳州話,泉州話以泉州市區為代表,漳州話同樣以漳州市區為代表,他們分別代表了歷史上的泉州府和漳州府兩種口音。
閩南在上古時期,屬于蠻夷之地,從來沒有因人煙輻輳而有所聞名,相反的,卻是不毛之地。
一旦一個地區被中原政權發現并實施有效統治時,這個地區的人口和區劃也會隨之跟上。閩南真正進入中原勢力的視野,大概是三國時期的東吳,那時還是東漢建安年號,于是福建的新開辟便以建安為名,而閩南的第一次出現便是這個時期新設定的東安縣,也就是南安縣的前身,縣治就在南安豐州。
也是從那時候起,閩南開始慢慢集聚人口,以豐州為中心,最南到達九龍江畔,是為龍溪縣(梁代),就是現在的漳州市區和龍海,最北止于木蘭溪,是為莆田縣(陳代短暫存在),也就是今日的莆田市,中間還有個晉代短暫出現的同安縣,這大概就是閩南的最早濫觴。
有人,有政權,就意味著有語言,那時的閩南語還沒有形成,至少和福州是一樣的,至于說什么,沒人會知道。閩南真正能有規模,是在兩晉時期,東安縣搖身一變成了晉安縣,一個以當朝名字為名的縣必然不會太遜色,同時晉江這個江流的名字也產生了,顯然閩南和晉的關系挺密切的。
唐代張籍在永嘉縣時,曾經這樣感慨過,“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永嘉縣就在溫州,而永嘉之名來自西晉五胡亂華的那個年號,時稱“永嘉之亂”,既然北人都越過雁蕩山到達了閩越的前沿溫州,那么很自然的也進入了福建,所以,閩南語的最早源頭一定有晉語的成份,而晉語所分布的區域,從溫州一直到閩南,這事實上是整個閩方言的基本構成。
至于閩南,其地界也就只有九龍江和晉江一帶,也就是幾個大江的中下游,但看起來已經包含了泉漳兩個方言中心了,雖然確實有點偏差。
比如,兩晉的泉州中心在南安豐州,唐以后則轉移至鯉城;同樣的狀況,早期的漳州中心在龍海古縣,唐以后則轉移至薌城,這是受政區中心變化而隨之產生偏差的現實。
真正閩南語的形成,并不在兩晉南北朝,而是唐代。
特別是以陳政、陳元光帶領的光州子弟兵在漳南的開拓,這些將士直接將光州的土話帶入漳南,并使之在漳南和潮汕地區生根發芽,這算是比較地道的唐語了,姑且不管是不是唐人官話,但總是河南地方話吧。隨著漳州的建立,以及其郡治的北移,這時漳南唐語開始與漳泉晉語發生碰撞,并在九龍江流域形成了最原始的漳州話。
那么唐語和晉語本身差異到底有多大呢?或許不大,因為漳泉口音雖有差異,但溝通并無障礙;或許很大,因為閩南和閩東完全無法交流。
我個人認為差異并不大,因為漳南的閩南語和泉州話本身在語法和用詞上并無明顯差別,只是音韻差異而已。
造成漳泉差異縮小的另一因素是王潮兄弟在唐末又帶來一批固始人融入了泉州的地界,這使得漳泉兩地都有晉唐兩代的口音,只是泉州晉語占優,而漳州唐語更強勢而已。
于是我們也找到了規律,泉州以北晉語占大部分,漳州以南,唐音后來居上,因兩種口音本身差異不大,所以閩南語從莆田一直到潮汕,呈現遞變的關系,事實上他們就是同一種方言。
因此,從閩南語的源頭看,最早濫觴于泉州豐州,偏晉語的發源地是泉州,偏唐語的發源地是漳州,但彼此都可以互相交流。
…………………………………..
文/圭海四記
閩南語,語音頗獠,到底是聽者已經忘卻了晉語還是深喑晉語之道,時至今日已經無人知曉。
東西塔都緣于廈門,文化也肯定是,不然廈門不是沒面子
閩南語的發源地是河南省固始縣一帶的河洛話。
潮州舜帝城絕對是閩南文化之源!
最正宗的閩南語發祥地是在泉州西郊的豐州[贊][贊][贊]
為了不讓閩南語這個古老的語言消失,大家以后交流都用閩南語講,塞林姆[捂臉]
發源地一定不是漳州,漳州是老揭陽縣,(潮州的前身)和泉州兩府分出來的
講得比較客觀:那么寶留比較純正的就是漳州南部的綏安話了,漳州府始建地是古綏安縣的漳江旁邊,就是現在的云霄火田鎮,再后來又移到現在的漳浦縣綏安鎮,現在漳浦縣,臺灣省和龍海,云霄,平和,東南亞的一些地方講話的口音都一樣的。
閩南語為何書面稱河洛話?從這個可以看出閩南語總體應該來源于河南洛陽。
作為豐州人,故鄉歷史地位的沒落深感悲痛,能知道豐州的人卻不多,在漳州朋友問我哪里的,都要讓他們去查一下豐州,在泉州,說起豐州不是附近的人就是老先生也沒幾個知道。雖然泉州很喜歡搗騰文化搗騰歷史,但泉州的文化和歷史實際上一直在逃避泉州短暫的歷史卻不提泉州的前身豐州。所謂先有豐州后有廈門,通俗點說就是豐州是泉州的阿公。
只要不是發源于廈門,漳州,泉州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