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只知道,被貶黃州是蘇東坡人生的一個巨大轉折點,卻不知道比被貶黃州更可怕的是,他曾經面臨死亡的威脅。
相對于被處死,所謂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準擅離黃州,并無權簽署公文”,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 烏臺詩案
個人覺得,“烏臺詩案”,這是大陸歷史上最有名的文字獄了。
這個烏臺,就是御史臺。御史臺中有柏樹,烏鴉棲居其上,故稱御史臺為“烏臺”,亦稱“柏臺”。“烏臺詩案”由此得名。御史臺是古代的監察部門,對官員進行彈劾,相當于現在的檢察院吧。
其實,“烏臺詩案”的直接起因不是蘇東坡寫的詩,而是他到任湖州知府后給皇帝寫的謝恩奏章。本來,這種謝恩奏章只是例行公事,就說自己過往業績一般,但是皇恩浩蕩,感謝組織信任,又給小臣換了這么好的職位,將來自己一定要鞠躬盡瘁,永遠忠于皇帝等等。
只是,蘇東坡不是寫這類文章的人,即使文中有部分內容是這樣,他的文章總要說些真正的事情的,
“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其中,“新進”就先讓人皺眉頭。這里面的新進,不同于現在的意思,當時北宋為王安石變法新政引起的黨爭里,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后輩,所以有固定的代表含義。
我們一般人以為,蘇東坡給皇帝寫的奏章,罵了一些人就罵了,怎么樣?皇帝還能看那么仔細,給挑出來?這皇帝也是小肚雞腸,閑得慌。
是的,我記得我們之前上課,老師講到“烏臺詩案”,蘇東坡因為寫的奏章開始吃虧,我們都是這樣想的。
其實,我們想錯了。蘇東坡寫的奏章,實際上是要上報紙的。在大陸古代,朝廷的公報是固定按期出版的,也可以說是大陸古代最早的報紙了。蘇東坡的文章,誰不搶著看?這次的謝恩表,就使那些“新進”成了讀者的笑柄。
蘇東坡過往的生活態度,一直都是嫉惡如仇,碰到不好的人與事,“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之前九十九次一直沒事,這次吐到一百次的時候,就被那些小人抓住了。
殺與不殺,是個難題。但是,抓起來,關進御史臺監獄,是最起碼的待遇!
2.死亡威脅
古代全能科學家、《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這家伙還是蘇東坡的舊友,他說:蘇軾許多詩詞都是泄憤之作,意在譏諷朝政。
熙寧六年(1073年),沈括受命巡察兩浙農田水利,當時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兩人在杭州暢敘舊情,沈括順帶搞了蘇東坡近期的很多新作,帶回開封。回京后,沈括認真研讀蘇東坡的作品,并用附箋把自己認為的有誹謗朝廷嫌疑的詩句做了詳細的注解。
《湖州謝上表》爆料后,沈括趕緊地,把這些做過注解的詩詞送給監察御史舒亶。
舒亶則是個堅定的倒蘇派,他花了將近四個月的時間,潛心鉆研,最終篩選出誹謗朝廷嫌疑最大的幾首,公之于眾。
比如,《山村五絕》中“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明顯是在諷刺青苗法;“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是在譏諷新法改革科舉制度;“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是公開和朝廷大力推廣的農田水利法唱反調。
“至于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者,未有如軾也。蓋陛下發錢(指青苗錢)以本業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鹽堿地)變桑田’;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其他觸物即事,應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為主。
最有分量的是“恨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蘇東坡,你是有多恨當今圣上,非要到九泉之下去尋找真龍,當今圣上可沒死呢!在古代,詛咒皇帝,這是要掉腦袋的吧。
古代,說到御史,是不是眼前浮現出一批耿直的人,向皇帝直言進諫,比如魏征、包青天、海瑞、左光斗等等。
可是,北宋那時的御史臺,有自己的特殊性,已經因為之前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清洗過,換上了李定、舒亶等小人。
那些當政的小人把蘇東坡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定要除了而后快,更要借這個機會把反對派一網打盡的。舒亶奏請連同司馬光、范鎮、張方平和蘇東坡另外5個朋友,一律處死。甚至副相王珪在御史的逼促下,還想著在皇帝面前給蘇東坡加上謀反之罪。要知道在古代,這樣的罪名,一給定上,只有死路一條,只是理由太過于牽強,竟然說蘇東坡在一首關于柏樹的詩里說龍在九泉,好在皇帝不信他這么牽強附會的控告。
3.逃過一劫
烏臺詩案的最終處罰,蘇東坡被貶黃州,降職,充當團練副使,不準擅離黃州,無權簽署公文。
這個相對于御史臺要求的處死、流放等,簡直不是事。
“烏臺詩案”由于案情重大,最終判決是皇帝親自決定的。當時的宋神宗,在御史臺的強大壓力下,也還是輕判了蘇東坡,原因有幾個,說來讓大家判斷判斷。
第一個說法是宋仁宗的皇后,她一向支持蘇東坡。
這時候身染重病,她對當時的神宗皇帝說,“我記得蘇東坡兄弟二人中進士時,先帝很高興,說他那天為子孫物色到兩位宰相之才。現在我聽說蘇東坡因為寫詩在受審,其實都是小人針對他。小人沒法子在他的政績上找毛病,就想由幾句詩入罪。這樣控告他不也太無謂了嗎?我是不中用了,你可別冤枉好人,老天爺是不容的。”,又說大赦天下為她祈福的話,不用赦免那些兇惡之徒,把蘇東坡赦免就行了。這些話實際上等于遺言。
第二個說法是,定罪時候,宰相吳充直言:“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
已罷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據說,王安石的上書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個說法,審問完畢之后,有一天晚上,一話不說,有人走進蘇東坡的監室,往地上丟個小箱子做枕頭,躺在地上就睡了。蘇東坡以為他是個囚徒,不管他,自己也躺下睡了。四更時分,蘇東坡覺得有人推他的頭。那個人向他說:“恭喜!恭喜!”我問他什么意思。他說:”安心睡,別發愁。”說完帶著小箱子又神秘地走了。這個事情,實際上是皇帝暗中派宮中一個太監到監獄去觀察蘇東坡。那個人到了蘇東坡的屋子之后,蘇東坡就睡著了,而且鼻息如雷。他 回去報給皇帝說蘇東坡睡得很沉,很安靜。這樣,皇帝就判定蘇東坡是問心無愧的。
還有,蘇東坡在獄中以為自己要被處死,給弟弟子由寫了兩首訣別詩,其中一首,《獄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如果解析這首詩的話,措辭方面極為悲慘,手足之情愿世世為手足。也足夠呈于御前,因為詩中表示以前皇恩浩蕩,自己無法感激圖報,實在慚愧,這次的事情別無他怨,都是自己的過錯。
而這首給子由的訣別詩,最終傳到皇帝手中,神宗皇帝看了后十分感動。蘇東坡也堅信自己寫的這首詩會傳到宋神宗手中!
這也是雖然御史施予強大壓力,蘇東坡卻最終判得很輕的緣故。
4,烏臺詩案,里面都是哪些詩?
很多人都會好奇,“烏臺詩案”,里面都是蘇東坡的哪些詩文惹了事情?
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中說:“幸虧詩人陸游曾編有一本歷史,其中包括所有審問蘇東坡的親筆文件。現在我們還有一本書叫《烏臺詩案》。既然林語堂先生寫的時候提及這本書,按道理是還有存于世的,只是,我在某當,以及廣州圖書館搜索此書,都沒有找到,在深圳圖書館搜索,感覺有,叫做《烏臺詩案研究》,但只限館內閱讀,應該是非常稀缺的。
《烏臺詩案》包括四件彈劾本章、審問記錄全部,蘇東坡的口供、證物,和最后的判詞。北宋在蘇東坡逝世25年后,于靖康元年(1126)滅亡時,朝廷官員都向杭州逃難,盡量攜帶珍貴的文件。金人攻入北宋京城后,特別索取蘇東坡和司馬光的作品、書畫。因為蘇東坡活著的時候,他的詩文其實也已經馳名域外了。反正,這批資料是逃過金人的魔爪,到了揚州,一個名叫張全真的政府官員看到這一份手稿,從朝廷檔案里抽出來。后來,張全真死后,一位姓張的宰相,受張全真的后人請求為先人作一篇墓志銘。這位宰相要以那份手稿為代價。那家后人只答應交出一半,另一半作為傳家之寶。陸游的日記記載說,他看見全部手稿都是蘇東坡手寫的,還有改正之處,都由蘇東坡簽名,再蓋上御史臺的官印。我們不敢確言今日流傳下來的這本書是完全根據陸游所見的那本手稿,不過內容卻記載了朝廷公報的細節,包括蘇東坡對自己那些詩句的解釋。”
看過《烏臺詩案》的話,就可以全部找到當時的肇事詩文吧,重點是還有蘇東坡對自己詩句的解釋。
畢竟,蘇東坡從湖州任上被押送到京城,他的家人驚慌中,認為都是他寫詩惹的禍,焚燒他的手稿,燒了三分之二,這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大的遺憾了。
歡迎大家回答提問[贊]
喜歡蘇東坡的朋友,歡迎[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