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臨死前給了魏延三條路,為什么魏延都不走?

三國中的魏延就是一個按悲劇色調而寫成的歷史人物,這種悲劇色調被諸葛亮調到了最濃的一筆。魏延最后死于馬岱執行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之下。

其實,不論是讀歷史《三囯志》,還是讀三分真七分假的小說《三國演義》,我們都不難發現魏、吳、蜀三國中,唯蜀國的武將最簡單且又最復雜。

最簡單,這些武將不論從何種渠道聚到劉備麾下,他們都給自己扣上漢室正統的高帽。還有就是劉備手下從始至終堪稱真威武的大將就是“5+2”個人,他們分別是關羽、張飛、趙云、黃忠、馬起,再加魏延和劉封。

最復雜,這些武將明面上一團和氣互相幫襯,暗地里卻各懷心事。當然,張飛、趙云和黃忠是可以除外的。

然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負責人就是劉備和諸葛亮。其次,是劉備集團里的文官們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凡人都是有個性的,沒有個性的人也很難有所作為。更重要的是在人人都有個性的團隊里,領頭的人怎么用腦子去把他們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讓這個團隊的每一個成員始終為共同的目標齊心協力地向前走。

首先,關羽是劉備手下的第一虎將,劉備與關羽的關系更非一般(桃園三結義只是小說里的故事而已)。所以,關羽心里只有劉備。所以,關羽持才自傲,就連劉備看重的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自然也不會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張飛除外)。關羽對黃忠的態度就是明證,馬超就更是瞧不起,趙云也是可有可無的。可劉備還得由著關羽并順著其性子來處理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劉備在封侯給黃忠時,他就必須考慮關羽的心情。

其次,趙云武藝很強,他不輸關羽和張飛,但并非劉備真隸系。在關羽、張飛面前,劉備把趙云的真誠只能主要用在看家護院的份上。

還有,馬超是個連自己的父親都可以不要的,劉備冷落他也在情理之中,可這正是劉備的“假道德”的表現罷了。馬超落得個郁郁而死。

諸葛亮不知是繼續了劉備的做法,還是他本身就是這類人。諸葛亮與劉備不同的是,劉備死得倉促,他基本來不及安排身后事,而諸葛亮則早已考慮好了,只好他的考慮太“周全”以至于唯其最正確,只有他一個人在替劉禪的江山的“鞠躬盡瘁”。

蜀國自關羽敗走麥城以后,武將人才日趨衰落,而官僚體系卻日漸復雜。魏延是僅存的能力強的武將之一,此時,趙云一方面是年事已高,另一方面是諸葛亮要他鎮住后方。所以,諸葛亮北伐時一般不用趙云。

在此情況下,諸葛亮用魏延總是處于矛盾之中。魏延是降將,諸葛亮從來對魏延無好感,甚至總懷疑他會變心。可姜維也是降將,雖然是諸葛亮用心思將其得到的,可這樣的人要再變心也是可能的,事實上,姜維在蜀國將亡時又向鄧艾投降了。

現在來講諸葛亮身后給出魏延的三條路。

一、服從命令,自己斷后,依次退回成都;二、自己斷后,但不回成都,原地待命,以備后期北伐;三、投降東吳或者曹魏,悉聽尊便。

真正的三國歷史真有諸葛亮給魏延的三條路是值得商榷的,這里估且當有吧。但這三條路其實就是一條道,你魏延必須為蜀漢效力至死。魏延根本走不上投降東吳和曹魏這條路。以魏延性格,第二條路也不會走。因為,魏延自認為自己還能為劉禪完成“復興漢室”的大事,再加上他在蜀漢這么多年,自然知道官僚作風的復雜,他若在外,則對其中變數無從掌握。第一條路,魏延也難走。這服從命令太抽象了。就算是諸葛亮的命令,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命令?因為,諸葛亮臨死前只召見了楊儀和姜維,而且楊儀素來與之矛盾很深。若這個命令是楊儀的,那魏延能想到的就是自己沒有好果子吃。若是這個命令是姜維的,魏延根本就不服姜維這個人。

因此,諸葛亮給魏延的這三條路就是第四條路,要魏延去死!

有句成語是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魏延作為蜀漢碩果僅存的大將卻被諸葛亮逼到了死角上。這真的不知是魏延的悲哀?還是諸葛亮自己的悲哀?擬或是蜀漢真正的悲哀?

其實,諸葛亮對魏延起殺心,這還緣于另一件事,那便是魏延曾出個“子午取魏”的奇計,諸葛亮斷然拒絕了這個奇計。

諸葛亮為什么要否決這個奇計呢?其原因還得歸結到當初的《隆中對》上。益州軍和荊州軍齊出是諸葛亮為劉備設定的“復興漢室”的決勝戰略,這個戰略于諸葛亮心中是容不得抹殺,那怕現實中荊州軍巳不復存在,當廖立事后指責劉備(實說北伐)時,諸葛亮就立刻把廖立趕出政府機構。魏延的“子午奇計”其實就是龐統和廖立對荊州態度的延續,這對固執于《隆中對》的諸葛亮就是羞辱,就是背叛。

魏延三條路都不走,他卻獨走第四條“死”路,這是魏延性格之使然,更是諸葛亮“自以為是”之必然。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