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齊家”應怎么解釋?

還是談談怎么理解吧。

我們一定不能用現代人的視角來理解《大學部》的三綱領和八條目。

因為現代與傳統的想象基礎完全不同。而且,即便是古代,這個想象基礎也是分階級的。三綱領和八條目,是貴族君子的想象,跟平民沒一點兒關系。

《大學部》,原本是《禮記》里邊的一章。《禮記》,是漢朝人編輯整理的。記住是編輯整理,而不是創作書寫。所以,《禮記》的基礎就是周朝的宗法社會,有漢朝的人想象,但想象的基礎是周朝人的。

《大學部》的這個“大學部”,是什么意思?是博大的學問嗎?不是,是大人的學問。用周朝的人話說,是君子,即統治階級。

大學部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總共三條,這是三綱領。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共八項,這是八條目。

既然大學部是大人之學,那我們怎么才能成為大人呢?

想當然的認為,就是以三綱領為遵循、以八條目為教條,然后認真去學就行了。但是,這個想當然,錯了。原因就是:大人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生出來的。

所謂三綱領、八條目的大學部之道,不是成為大人的晉級手冊,而是大人們的操作說明。

《大學部》的三綱領和八條目,是孔子口述、曾子記錄;而關于三綱領和八條目的逐一解釋,是曾子口述、曾子的弟子記錄。這是朱熹的看法。雖然這個看法也沒啥道理,但能說明的是:大學部是逐漸形成的。

然而,無論大學部是怎么形成的,大學部的根都是宗法封建社會。所以,大學部之道,就不是告訴普通老百姓怎么晉級當大人的。如果當時真有這么一本書,那就是逆天、穿越加神操作了。因為封建宗法的根本,就拒絕這種非分之想。

理解了大學部,也就可以按照這個思路來理解齊家是怎么回事了?

《詩經》有一篇《思齊(zhāi)》,是寫周文王是如何修身、齊家、治國的。其中,關于齊家的描述是:

惠于宗公,神罔時怨,神罔時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翻譯過來就是:孝敬祖宗啊!祖宗無所怨,祖宗無所痛。示范嫡妻啊!兄弟也效仿,家邦也亨通。

其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這里面,把“兄弟”的內涵放大到兄弟和族人了,所以出現了跳躍。應該是:兄弟也效仿、族人也效仿,最后家邦才能亨通。

所以,周代的家,跟現代的家,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周代是族群社會形態,一個家就是一個家族或氏族。比之豪族社會的鐘鳴鼎食之家,周代的家還要大。

豪族之家,能夠形成一個政治和關系的同盟單位,卻只是一個消費單位。周代的氏族之家,還是生產單位,甚至是軍事單位。原因就是分封制,天子有天下,諸侯有諸侯國,大夫有采邑。這就是地盤。在這個地盤上就形成了周代的家。

而所謂的大人,其治理的往往是一個貴族之家。而治理好這樣一個家,就相當于治理好了一個生產、消費以及軍事單位。于是,這種人當然可以治理一個諸侯國。

那這種齊家,到底包括那些內容呢?

八條目里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有逐一的解釋,卻沒有解釋格物、致知。

于是,朱熹看著不爽了。然后,朱老夫子發揚了唯我獨尊而舍我其誰的精神,硬是把格物、致知這兩個條目給本補充了。所以,前面的六個,沒啥問題。后面的兩個,就是真心搞不懂說啥了。

周朝人說了、漢朝人記了,勉強不算違和。但隔著一千多年,你宋朝人就只能是穿鑿附會了,所以就特別別扭。

那么,大學部里關于齊家是這么論述的呢?

這個論述,你得看《大學部》第十章的“所謂治國”篇:怎么治國呢,你得先齊家;啥叫齊家呢,然后你聽我說。這就是該篇所討論的內容。

但古文不好懂,你要琢磨;古人講理論就沒法懂,你得靠猜。原因就是古漢語的模糊性,用來寫詩、秒殺寰宇;用來講道理、只能各種打比方。所以,直接看齊家的形象性記錄,就行了。即該篇下面引用的三段《詩經》摘錄。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

這跟《思齊》中齊家的哪一段,差不多。

有一個段子,說的是愚公移山,愚公說:我這輩子干不完,還有我兒子、我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然后,智叟反問了一句:你有女朋友嗎。然后,愚公就不挖了,去找女朋友、準備齊家了。

所以,齊家的關鍵是結婚。沒媳婦,你怎么“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而且,婚姻完全不是愛情的結合,而是家族之間的聯盟。

北宋蘇軾的妻子死了,于是就要續弦,他娶了前妻的堂妹王閏之。為啥非要娶前妻的堂妹呢?這時候蘇軾已經名滿天下了。蘇大才子可以不當贅婿、贅入豪門,但選擇明面可以更廣一點兒吧?怎么就不能在京城開封找一個兩情相悅的?

原因就是蘇家要與王家聯盟。這是兩大家族的事情,不是你蘇軾的事。蘇軾的前妻,就是他表妹。這種聯盟從上一代就開始了。而現在妻子死了,兩家聯盟就不穩固了。但有辦法,再娶妻子的堂妹,不就行了。

這就是周代的大人之道在后世的影響。

《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

這還跟《思齊》篇差不都。想差得多一點兒,也不允許。周文王是君子,他是怎么齊家的,別的君子也要怎么齊家。“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就是“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大人是生出來的。大人,是貴族的大族長,是貴族家的嫡長子,也就是大兒子。所以,這就沒法后天修煉。你是老二,即便學習再好,還能讓老大管你叫哥嗎?如果我是平民,那就更不用想了,怎么也不可能成為貴族。因為我爹不是。大人之道,首先得拼爹。

大族長或嫡長子,應該怎么齊家呢?就是修身,然后身體力行、以上率下。妻子向你學習,兄弟向你學習,族人也向你學習,然后這個大家族自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誰也無法戰勝。春秋時代各種亂,但都是一部部的家族奮斗史或敗落史。

那如果我這個大族長沒學好,學成了流氓,咋辦?整個家族,還能跟我一起去耍流氓嗎?那也沒啥可稀奇的。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堯舜用仁愛引領天下,那老百姓就跟著一起仁愛;桀紂用兇暴引領天下,那老百姓就跟著一起兇暴。這沒啥問題。但問題是“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所想與所行,不自洽了,那老百姓就不聽了。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你秦朝這不就不自洽了嗎?所以,老百姓不聽話了、造反了,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君子的儀表要端莊、不走樣,別說本國會學習,就是外國也會跟著學。“其為父子兄弟足法”,即所謂父父子子,當父親有當父親的樣子、當兒子有當兒子的樣子。大人做到這一點,那老百姓自然會跟著學,要向大族長看齊。

以上就是《大學部》的齊家。

這是一套推己及人的統治學問。但,這個統治的學問,不是晉級手冊,而是操作說明。是大人的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跟小人有關系但關系不大。與小人的關系,就是小人要跟著大人學,但怎么學也不會學成大人。

而這一套學問,拿到現代社會還能有用嗎?看看就行了,沒啥用。因為到宋朝就已經沒啥用了,朱熹是在穿鑿附會地構建他的理學。這家伙不是要說《大學部》的事,而是要拿《大學部》說事。

而為什么到了宋朝已經沒啥用了?你看王安石就行了。“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飽讀詩書的北宋人王安石,已經不管不顧了。我們還有必要照著操作嗎?

你正獻身某個偉大事業,突然想到自己還沒女朋友,自然不會子子孫孫無窮盡了,于是立即不干了,回家相親去了。這可能嗎?不可能。原因是社會基礎變了。

先不管是不是大人之學的問題,就說它所植根的宗法封建社會。這是一個熟人社會。而在北宋,大陸就已經試水了一波陌生人社會。現在則更是。你用熟人社會的游戲規則來指導自己在陌生人社會行事,這就是守株待兔和南轅北轍了。

《大學部》是如此。很多迂腐的關系攻略也是如此。計劃經濟下的關系學,就是一種大學部之道,也是一種熟人社會的游戲規則。有些人出賣人格、唯唯諾諾,在領導面前連個大氣都不敢喘,所謂父母教導記在心。實際上,就是在用計劃經濟的大學部之道來指導當下的自己如何處世。社會向前進,我們不止要向前看,而應向前學。過時的東西,當個智力消遣就行了,但千萬別照著去做。

6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百變不離其宗,千年種族基因不是說變就能變的,除非像科幻片那樣人腦植入芯片

  2. 太理論化了,我愚鈍,還是沒弄明白什么是“齊家”。為什么不簡明扼要的說清楚呢?

  3. 大人是生出來的。

  4. 哈哈《齊人有一妻一妾》后來人們所說的“齊人之福”就是從這來的,指男人要多娶妻妾,“齊家”也是同理,泛指把小家的日子過好了才有資格去當官。

  5. 這個事情,在農村還有一點市場的。

  6. 給你一個優秀的贊。贊揚你的縱深論術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贊][贊][贊][贊][贊][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