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為什么被稱為千古伯樂?因為這哥們實在是太牛了,一口氣舉薦了一票厲害的牛人,這些人全都是北宋時期的風云人物。
從宰相之才的王安石、司馬光,到文學大才蘇軾、蘇轍、曾鞏,全都是他舉薦的。唐宋八大家一共八個人,其中北宋的6個中有5個,都是他舉薦的,還有一個就是他自己。
這實在是太讓人嘆為觀止了,一個人眼光準,可能是一時的。但是歐陽修接二連三地選中人才,這絕對不是什么偶然的事情了。
三蘇都是歐陽修推薦給朝廷的。
三蘇指的就是蘇洵和他的倆兒子蘇軾與蘇轍,這三個人在大陸文壇上的地位,實在是高得不像話了。尤其是蘇軾,在文化界,幾乎是登峰造極的人物。
唐朝因為李白而自豪,那么宋朝便是因為有蘇軾而驕傲。歐陽修主持科舉的那一年,蘇軾和蘇轍兩兄弟恰好就考上了進士,因此都成為了歐陽修的門生。
其中蘇軾的文章寫得特別好,歐陽修本打算將他的文章選為第一名,可是他又擔心這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寫,所以故意將他放在了第二名,兩人為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歐陽修的力薦之下,蘇軾和蘇轍得到了宋仁宗的賞識,宋仁宗甚至認為,自己一場科舉就為后世子孫選拔了兩位宰相之才。
既然蘇軾和蘇轍都是歐陽修的門生,那么他們的父親蘇洵,至少應該跟歐陽修平輩了吧?怎么也是他推薦的呢?
要是沒有歐陽修,這位蘇洵老夫子的文章,還真的未必就能名震天下。蘇洵被稱之為蘇老泉,他打小就很貪玩,27歲的時候才開始發奮讀書。可惜科舉考試一再不中,文章寫得再好,考不上進士,那也是白搭。
結果蘇洵就放棄了自己的科舉考試之路,帶著倆兒子去考進士,倆兒子一舉高中。蘇洵就更加不可能走科考這條路了,畢竟兒子們在他前面高中,這也是鬧笑話的事情。
為此在張方平的推薦下,蘇洵的文章落在了歐陽修的手里,歐陽修看了文章以后,那叫一個高興,立刻向宋仁宗舉薦了蘇洵。蘇洵這才在士大夫之間名噪一時。
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對冤家也是歐陽修推薦的。
王安石和司馬光原來關系是很好的,只是后來政見不同,所以才會彼此疏遠,這跟私交沒什么太大關系,純粹是政見問題。
歐陽修舉薦王安石,的確費了一番功夫,因為王安石這個人的個性,跟他的名字非常相似,那就是一塊石頭。
當初歐陽修曾經舉薦王安石為諫官,結果王安石卻不屑擔任諫官,說自己的阿么歲數大了,要回去照顧老人。這個時候歐陽修不死心,是人才他就不能放過。所以歐陽希又舉薦王安石為群牧判官。
其實王安石自己心里明白,自己的終極目標那就是做宰相,搞變法。為了變法,他必須要在地方上好好觀察才行,如果到朝中做了諫官,那體察民情的事情可就做不成了。
司馬光和王安石一樣,是個比較耿直的人,而且很有擔當,愿意為朋友承擔責任,有自己的主見,不愿意隨大流。因此這種人在官場很難混下去。
這個時候擔任參知政事的歐陽修,發現了司馬光這塊金子,他向宋神宗推薦了司馬光,說他是:德性淳正,學術通明。
有了這么一個評價,宋神宗立刻將司馬光任命為翰林學士,可以說司馬光以后的光輝前程,跟這句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推薦之人,幾乎都是文學大家。
歐陽修被當時稱之為北宋文宗,也就是北宋時期最有學問的人。可是他在推薦別人的時候,卻時常表示自己要退居二線了。
比如說歐陽修在看到蘇洵的文章以后,說了一句:后來文章當在此。也就是說歐陽修認為,以后能夠在文壇上有所成就的人,是寫這篇文章的作者。
在歐陽修讀到蘇軾的文章以后,不禁汗流浹背,表示自己應該退休了,把前程讓給寫這篇文章的年輕人了。
歐陽修以為蘇軾的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寫,所以把蘇軾的文章列為第二。在這以后一開榜他就后悔了,為什么?因為自己的弟子曾鞏名列榜首。
這件事轟動不小,要不是歐陽修解釋了一遍,誰都會認為歐陽修有徇私的可能。但是歐陽修做不出這種事情,而曾鞏也確實有大才。
曾鞏家族世代都是讀書人,他被稱之為南豐先生,有很深厚的文學功底。跟隨歐陽修學習多年,文章自成一體,所以也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實包括王安石、司馬光在內,歐陽修所舉薦的人,大多都是文學大家。這些人有些偏向文學,有些則偏向政治。不過在文學上都是有建樹的。
歐陽修畢竟是文人,被稱之為千古伯樂,其實也就是因為他在自己專長的那個方向上,挑出了不少人才來。
總結:歐陽修選人可以,自己卻不適合做官。
歐陽修不會趨炎附勢,這在官場是很要命的一件事。因此他就算獨具慧眼,也只是一時保住自己的官位,因為他正直的作風,使得自己總是有被貶謫的風險。在政壇上,歐陽修的建樹,其實也不多,大多數情況下,歐陽修是以詩文著稱。
參考資料:《宋史》
聽說一個典故,有個人在歐陽修面前賣弄學問,歐陽修回的絕了,修已知道你,你卻不知羞!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真有這么回事[捂臉]
導致狄青郁郁而終也是他
事實是曾鞏未進前三名
他名聲也不咋好聽,別神話
蘇式不能說是向力薦,人家本來就有才,歐陽修又是主考官,是人才,如實上報而已。至于收門生,人才誰不想招至門下呢
個人認為,范仲淹也歷害,他發現、接濟舉薦張載張橫渠更讓人感動!
打壓狄青,扣8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