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個江湖的說法起源于哪?

請恕孤陋,“江湖”一詞,大約最早出于莊子。

《莊子.大宗師》曰:“泉涸,魚相處于陸,相呴(xū)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莊子說,泉水干了,魚們呆在陸地上,靠相互哈氣保持濕漉,用各自口水滋潤對方,(盡管這樣很高尚),還是比不上在江湖之中相互不記得更好。

莊子這個“江湖”,說的是“江河湖海”。

有人把“不如相忘于江湖”,解為“相呴以濕,相濡以沫”這樣很好,不如就把過去江湖中的快樂日子忘了吧。

這樣的解釋,大概很難說是莊子本意。

《大宗師》后面又說:“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莊子這是講孔子和子貢的對話。他說,孔子認為,魚們,向往水中的生活;人們追求有道的社會。魚在水中,便有養分;人懂得道,就能安定。所以說,魚們在江湖中相安無事;人們懂道術也能各自平安。

這個“江湖”,說的還是“江河湖海”。

這是“江湖”一詞的本義。

《史記.貨殖列傳》云:“(范蠡)乃乘扁(piān)舟浮于江湖。”

司馬遷,亦在本義上使用“江湖”一詞。

后來,“江湖”之含義,就有所擴展。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竺法汰》曰:“與道安避難,行至新安,(道)安分張徒眾,命汰下京。臨別,謂(道)安曰:‘法師儀軌西北,下座弘教東南,江湖道術,此焉相望矣。’”

顯然,道安的一番話,是沿用了莊子的說法。

不過,這里的“江湖”,已非指“江河湖海”,而是泛指“五湖四海”各地了,如文中所說“西北”“東南”等陸地。

這是“江湖”一詞的第一個引申義。

唐杜牧《遣懷》詩曰:“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杜牧說的,是他不得意而流落四方。

還有李商隱,他比杜牧稍小幾歲,有《贈鄭讜處士》詩。其云:“浪跡江湖白發新,浮云一片是吾身。寒歸山觀隨棋局,暖入汀洲逐釣輪。越桂留烹張翰鲙,蜀姜供煮陸機莼。相逢一笑憐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這詩,大約最早“造”出了“浪跡江湖”一詞,還用上了《史記》中范蠡的典故。

此兩詩,皆在第一個“引申義”上用“江湖”。

再后來,“江湖”之含義,又有擴展。

范仲淹《岳陽樓記》云:“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里的“江湖”,與“廟堂”,也就是朝廷相對,指“民間”。“廟堂之高”,指天子位尊;“江湖之遠”,則云介民人微言輕。

這是“江湖”的一詞的第二個引申義。

有意思的是,北宋范仲淹對“江湖”的“引申”,在南宋竟形成了一個“詩派”,即“江湖派”。

此派,由南宋錢塘書商陳起所刊《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續集》等詩歌總集而得名。

“江湖派”,所含詩人,并非一時,亦非同地,有布衣,也有官宦,主要以功名不遂而“浪跡江湖”的下層文人構成,如劉過、姜夔、敖陶孫、戴復古、劉克莊等等。

之所以稱為“江湖派”,源于這類詩人,多以江湖相標榜,這是其一;其二,他們的作品,突出表現了詩人不滿朝政,不愿與之合作的態度,亦集中反映了一種厭惡仕途、企羨隱逸的情緒。

如劉克莊《鄭丞相生日口號十首》之一曰:“轉了頭廳屢乞歸,已將傳舍視黃扉。江湖不欠魚羹飯,直為君恩未拂衣。”

“江湖派”詩之成就,主要在古體詩和七言絕句上。具體不評介了。

但很明顯,他們詩中的“江湖”,與“廟堂”相對,屬于第二種“引申義”。

回到本題目。

武俠之描寫,在大陸源遠流長,至少可以追溯到漢代。

但在“新武俠”小說出現之前,極少有“江湖”一詞出現于此類作品中。

“新武俠”,上世紀上半葉產生,最著名的作者,無出梁羽生、金庸、古龍三人之右。

而金庸,在三人中應該更勝一籌。

金先生寫了《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與金先生之前的“武俠”作品,有了明顯不同——更該被看做是一部社會或者政治寓言小說。當然,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

遺憾的是,本題目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句話,不是出自《笑傲江湖》書中,而是出于據此書改變的電影。

《笑傲江湖》書中之“江湖”,既指“五湖四海”的“民間”而非“廟堂”,又指“武林”。

至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句話,大概是講“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情仇”吧。

倒也不必太過認真。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不如乃是不同如,而不是比不上![捂臉]

  2. 江湖說白了就是社會階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