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說育兒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小孩子學步越早越聰明。”
相信很多新手爸媽都聽過這樣的話,在長輩們眼里,“三歲看大”可完全不是空穴來風。
在寶寶學習走路的時候,不同性格的寶寶的學習速度,也能為他們今后的智力發育提供一定的參考。
為了能讓自己的寶寶出類拔萃,很多家長會不自覺的期望孩子盡早學會走路。出于這樣的動機,這部分家長就會將寶寶的任何一次行走當作突破口,即使是姿態異常也“瑕不掩瑜”。
可當寶寶越長越大,家長們才發現,寶寶學走路這件事,似乎成了揠苗助長……
寶寶走路“墊腳尖”可能是發育異常,2-3歲要格外重視,耽誤了難彌補
對于家長們而言,當寶寶開始學習走路時,就意味著他們的育兒里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為了能讓寶寶更好的成長,聽從了老一輩“育兒經驗”的家長們就會無意識的鼓勵自家孩子盡早學習行走,但這種盲目的“鼓勵”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育兒群里的寶媽小李就有這樣的經歷,在孩子2歲大的時候,她跟身邊的許多寶媽一樣,都盼望著孩子能夠盡快學會走路,所以即使是孩子的走路姿態有點異常她也沒有及時出手糾正。
可等到孩子再大一點時,一直踮起的足尖卻讓她擔心不已。保險起見下,她帶著孩子來到醫院檢查,這才發現,原來孩子的腿部肌肉有了毛病,長期緊張的跟腱就是“墊腳尖”的直接誘因。
難道孩子學走路不是越早越好?
在小李疑惑的目光下,醫生道出了原委:原來,寶寶走路“墊腳尖”,真的要分情況認真重視起來!
生理性“墊腳尖”——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消失
在孩子剛剛學步階段,由于不適應直立行走,沒學會走路的寶寶對腳掌的掌握能力欠佳,墊腳尖其實是他們下意識的舉動。
對于生理性踮腳尖的寶寶來說,他們的情況大多出現在4-10個月時,并且墊腳尖的持續時間較短,待其站立平穩或蹲在地上時就會轉換成完全平踩。
醫學上將這種生理性的“墊腳尖”稱作“過性尖足”,有這種情況的寶寶大多會在2歲左右改掉這一習慣,恢復成正常的行走姿態,無需過分在意。
病理性“墊腳尖“——恐發育異常,需格外重視
如果寶寶的”墊腳尖行為在3歲左右時仍然存在,家長們就要考慮病理性“墊腳尖”。
不同于生理性墊腳尖,病理性踮腳尖一旦出現,就意味著寶寶身體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存在腦癱、自閉癥、肌肉萎縮等可怕的病情隱患。
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在1-2歲時掌握行走技巧,學會獨自行走,如果超過了這個年齡段孩子依舊沒辦法正常行走,即使家長糾正也依舊在用墊腳尖的錯誤方式學步時,家長們就要提高警惕。
對于腦癱、自閉癥等重大疾病來說,寶寶的發病一般都伴有其他癥狀,除去墊腳尖之外,四個月左右時家長就能發現寶寶的腳部發育異常,存在運動發育落后,或是視聽功能發育不全等可見情況。
當寶寶出現上述一項或多項癥狀時,家長們需要盡早帶寶寶前往醫院進行檢查,耽誤了病情,錯過了最佳診療時間,很可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后果。
寫在最后
處在學步階段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還尚未發育完全,這就需要陪伴在旁邊的家長隨時觀察孩子,及時從反常表現中發覺隱藏隱患,最大程度的保證孩子健康。
當孩子出現異常表現時,家長們不要盲目相信廣告或熟人推薦的無行醫資質的“名醫偏方”,當機立斷,前往專業醫院就診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