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所說的“侘寂”是什么?

侘寂是一種審美體驗,到底是什么審美體驗呢?

這么說吧,侘寂就是通過人的觀察、感受,愣是在一個主流審美認為有殘缺、甚至丑陋的物品身上能尋找出美來的體驗。

比如蘋果行動電話、無印良品等我們很多現代產品的設計,其靈感都來自與侘寂。當主流都在做加法,爭相地整一些花里胡哨的設計時,它們的設計理念卻反其道而行,就是兩個字——簡潔。

這時候你或許會說,哇塞,日本文化真NB!這么厲害的審美文化,大陸怎么就沒有呢?

先別著急對我們自己的文化自卑,也別去跪舔日本的“侘寂”,下面咱們先了解下“侘寂”怎么來的,再做分辨也不遲。

日本的侘寂到底是什么?

先講一個三只茶碗的故事:

話說18世紀末,日本人用500多兩黃金,從大陸大清國買走了一只陶碗。當時的500多兩黃金是什么概念?放在今天,差不多是幾千萬人民幣。

除此之外,日本還有兩個更有名的茶碗,一只藏在藤田美術館,另一只藏在靜嘉堂。是19世紀初,日本人分別花了40公斤黃金和120公斤黃金的巨款把它們買回去的。

這時候你可能會問,日本人買三只茶碗,在大陸一定是國寶級別的寶貝吧?

其實并不是,那時候,大陸人更喜歡精致的青花瓷,不太把這些看起來有些粗陋的茶碗當回事。這就相當于你到了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去買包,沒有買LV 也沒買愛馬仕,而是花大價錢買了個當地的小品牌,那肯定是因為自己是真心的喜歡。

這說明什么?說明你有強烈的個人審美,而且你的審美跟主流不一樣。這就是理解侘寂的其中一個核心詞——否定——否定主流。

日本自大化改新之后,開始借鑒大唐的制度,大陸的文化更是更為了日本貴族階層的社交符號,文人們互相見面,你不會吟誦幾首唐詩宋詞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

然而,日本人經過一段模仿大陸文人主流文化的熱潮之后發現,自己總是這樣照搬人家的東西很沒面子,但當時日本學習大陸開設太學開展教育還沒多少年,大多數的日本人還在忙著上山下海抓刺身,也確實搗鼓不出來什么搬得上臺面兒的東西。

因此,日本想弄出一套跟大陸主流的文化稍顯不同的文化,還是得去大陸尋找。因為,大陸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隱藏著很多小眾的寶貝。

所以到日本的博物館去看吧,宋代以后,日本人從大陸買回去的,幾乎都不是大陸主流的東西。

如果你帶著明代人的審美標準去參觀日本國立美術館,會覺得很奇怪。日本人為什么要把大陸的二流貨色當成國寶呢?其實就是這個原因,日本人想提高自己的文化審美水平,出于自尊心又不肯完全照搬大陸的主流文化(那不成為大陸的文化附屬國了嗎),但當時又苦于自己搗鼓不出來像樣兒的東西,就只能從大陸的小眾文化中挑選出一些他們認為的精品。

所以,今天大陸人會覺得日本保存了很多大陸沒有的古籍,還有已經失傳的藝術形式,比如禪宗畫。這不是因為他們保存文化傳統的意識更好,而是因為他們選擇的標準跟我們不一樣。我們主流文化界所忽視的,正是他們主流文化珍視的。

因此,很多少去過日本后就會發感慨:大陸文化中的很多寶貝生在了大陸,最后卻長在了日本。

比如說南宋的僧人畫家牧溪,他在大陸的藝術界根本就不入流,他的畫在大陸也幾乎失傳,但是他的畫對日本禪畫有著深刻的影響,倒成了“日本畫道的大恩人”。

(圖 | 松猿圖)

(圖| 牧溪的遠浦歸帆圖,現京都國立博物館)

日本著名的美學家被譽為“民藝之父”的柳宗悅:“當我第一次看到牧溪的畫,看了好久好久。我認為牧溪的故鄉在日本。”

柳宗悅的意思是說,大陸人不認可牧溪,就算他生在大陸,但是他的藝術、他的精神是屬于日本的,他的故鄉就在那里。

所以你看,日本人為什么要買大陸人看不上茶碗?要推崇進不了大陸繪畫史的牧溪?正是因為他們雖然向大陸學習,卻又不希望被大陸徹底同化。

中華文明如此之偉大,日本想要擺脫它的影響,建立自己的文化,你想這得有多難?日本人就像是從大山旁邊再起高峰,他們的否定得有多決絕。

從豐臣秀吉的時代開始,他們就徹底不再亦步亦趨地效仿大陸,而是拿當時大陸二流的東西,跟大陸強大的主流文化對抗,靠否定主流文化,再改造非主流文化來創造自己的文化。

比如日本茶道,大陸茶剛傳入日本的時候,日本流行奢華的茶室。豐臣秀吉甚至在北野大茶會上,就擺出一個完全用黃金打造的黃金茶室,奢華至極。

然而,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豐臣秀吉的茶師),卻簡化了茶道,用樸素的道具,建簡陋的茶室,選擇用跟豐臣秀吉完全相反的畫風,將大陸的茶文化改造成一種全新的文化。千利休就是要否定“黃金屋”這種審美,用樸素否定奢華,簡化否定繁縟,日本茶道也就徹底脫離了大陸的茶文化。

你看,日本否定大陸文化的方式并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建立一套新標準。大陸主流覺得二流,覺得小眾的文化,我日本可不這么看。

這時候或許你就會恍然大悟了,日本人還真是這樣,不管這文化是大陸的,是歐美的、還是南洋的,只要比日本先進,它都能坦然接受這外來文化,然后基于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需要,對外來文化進行改造。最后,這種改造也好,傳承也好,還都能保存下來。

外來文化,尤其是大陸的文化,日本改造的非常成功,比如日本的八道(歌道、書道、茶道、花道、劍道、藝道、柔道、香道),都是從大陸文化中攝取來的,但它們經過改造后給人的感覺又非常的“日本”,究其根本是日本人為這些文化在形而上注入了一種統一的標準。或許你已經猜到了,這套標準也屬于“侘寂”的范疇。

說來也“巧”,日本的這套改造大陸文化的標準,其思想資源也來自大陸,只是它也不是大陸主流的儒家思想,而是禪宗。

日本是如何用禪宗思想重新建立審美標準呢?這就要說到侘寂的第二個關鍵詞:物化。

雖然,禪宗思想被日本僧人從大陸帶回了日本,也跟大陸的禪宗沿著完全相反的路徑發展。

從禪宗的受眾上來說,大陸禪宗是向上的,而日本禪宗是向下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從禪宗影響的社會階層來看,在大陸,禪宗所影響的是大陸上層社會的文人士大夫,而在日本則完全相反,日本的全民都受到禪宗影響。

在大陸南宋的時候,日本的榮西和尚把禪宗從大陸帶到日本后,先是吸引了武士階層,然后在社會中迅速發酵,傳播到平民中。

從禪宗思想的本身來看,大陸禪宗更像是一種思維訓練,是形而上的;而日本禪宗呢,從一休和尚開始,禪宗就往形而下的方向發展。日本人把禪物質化,跟生活結合在一起,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日本,一切皆可以為禪,生活中的一切皆有禪意。修禪的方式并不限于寺廟和各個道,而是社會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踐行禪宗,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通向禪。

在日本,吃飯可以禪、喝茶可以禪、讀書可以禪、杯子可以禪、房間也可以禪。“修為高”的日本人甚至在蟬鳴鳥叫的聲音中都可以感受到禪意。他們覺得蟲鳴是動聽的音樂,深秋時分,從蟋蟀的叫聲中,能聽出悲秋的惆悵,因為夏天已然逝去,冬天就要來了,因此而產生人生苦短的悲嘆。

怎么著?聽著很神奇吧?日本就是這么個神奇的國度,估計他們上廁所方便時都能通過禪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們認為這種精神力量,就是美的力量,就是侘寂。

總之,日本人的侘寂美學簡直就像是一場大型的禪宗思想應用實驗,其中最成功的要數茶道和能樂了。

日本的茶道,前面咱們提到過了,你平時肯定有所了解。就是通過幾十道復雜的工序,能把三塊錢一兩的高沫、滿天星喝出三千塊一兩的感覺來的那種神奇的技藝;能樂呢,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日本傳統的音樂劇。

侘是茶道之美,寂就是能樂之美。

侘在日語中的本意是簡陋,日本茶道就是從簡陋中求美,追求一種不要繁華、不要裝飾,直指本源的精神,這就是侘的體現。

寂在日語中的本意是舊的。在能樂表演中,慢慢地延伸出了一種美學含義,簡單來說就是滄桑美。換言之,“寂”未嘗不是對凄清、衰微、沒落、凋零、空曠、孤苦、古舊等一般視為負面的、不完美事物,而是把其引起的負面心緒進行把玩、欣賞、轉化和升華,賦予其一定的積極意義和價值。日本人認為外表衰朽、老舊,不會減損這種美,反而會強化這種美。

侘是空間的,寂是時間的;侘是哲學的,寂是美學的;侘是主觀的,寂是客觀的。

把侘和寂這兩個字結合一下,我們就大概能得到侘寂的美學意義了。侘寂是物之禪,也就是通過人和物交流,獲得宗教般的審美體驗。這種美,需要摒棄各種裝飾,存在于事物的內在,還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結語

讀到這里了,相信各位看官對日本的“侘寂”的認識,在自己的心中也有數了。我個人認為日本的侘寂很nice,但我們也不用盲目地羨慕和或模仿。其實,這些東西在我們大陸文化中都有

在哲學上,侘寂不僅同佛教禪宗簡樸灑脫的生活趣味具有深層關聯,同大陸老莊哲學返璞歸真的自然觀也如出一轍。在審美意識上,侘寂同大陸古典美學中的“沖淡”、“簡淡”、“枯淡”、“平淡”等“淡”之追求也一脈相通。

日本的侘寂審美文化、脫胎與侘寂的產品設計之所以在現代社會流行,不正是我們生活在熱鬧、擁擠、嘈雜的現代社會環境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為我們帶來的太多多于、甚至沒用的東西嗎?

人對物質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為了不被物質欲望淹沒,我們需要在精神上找尋自我。

理解侘寂,我們可以脫下五顏六色的品牌服裝,換上純色質樸的衣服;我們可以暫時離開喧囂的都市生活,到遠郊山林中修復自我。

“侘寂”讓現代人在物質和精神的天平上保持平衡,因為它可以讓人一邊過著世俗的物質生活,一邊去享受原本宗教苦修才能夠獲得的精神滿足。所以,侘寂開始在世界流行。

END

本文為“達文有話說”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看了奧運會開幕式,我有一點點了解日本了

  2. 日式文化的審美標準給人小家子氣的感覺,尤其是日式茶道,把用一只壺、一公道杯、一茶杯即可泡出好茶的簡單程式搞的那么繁瑣!日本人善于把簡單的東西搞繁雜,故弄玄虛。至于日本人推崇的“侘寂”全然沒有中華文人的“風花雪月”之感。

  3. 過度地追求物質的欲望,耗費了人大量的精力和能量,為了遏制修復,需要克制,忍耐,故而在侘寂中尋得平衡并逐漸發現了另一種感官體驗和精神享受。

  4. “侘寂”這兩個字,我讀到最早是出現在屈原的《楚辭》,所以日本文化的祖宗基本都出自大陸

  5. 日本文化對美國消費產品設計影響深遠…

  6. 它拿去進行了創造和發展而且也確實到了很高的一個高度,還是了不起的。高級的審美確實就是簡約樸素的。而且這個和日本本身的思想特征結合得很好,日本多自然災害,物資貧乏,根植于這種自然條件才會產生看淡生死,在衰敗、簡陋中尋找生命意義,向死而生的審美。個人覺得這種審美是高級的,但也是小氣的、局限、壓抑的。大陸也有高級的審美,就讓人舒心得多

  7. 雖然還是大陸文化的衍生,但是比韓國高明多了

  8. 終于看憧了奧運會開幕式

  9. 侘寂,\n是沿襲了\n宋朝的\n精致,\n極簡,\n的審美。

  10. 也就是日本文化是大陸小眾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