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時代,由于遮擋發球和有機膠水的使用,大陸男、女乒在速度、旋轉以及前三板上的優勢幾乎呈壟斷性的局面。隨著歐洲瓦爾德內爾等一批優秀選手的退役,整個國際乒壇的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大魔王”張怡寧為避免讓對手尷尬吞蛋,還對福原愛不得不采取故意發球失誤來讓分。那么球變大之后是否縮小了球員之前的水平差距?失掉觀賞性了呢?
11分制和大球使用,讓偶然性增大,國外選手有了爆冷擊敗國乒的可能。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同樣是打國乒,伊藤能屢屢在劉詩雯等主力身上品嘗到勝利,而福原愛則被虐到哭。這里邊一個非常大的因素就是:球體變大,旋轉減弱造成的。對乒乓球來說,速度和旋轉是一對互相制約的因素,旋轉越強對生膠的克制作用越大,你就很難彈出具有更大殺傷力的速度。這也是當年福原愛總難以翻身的重要原因。
1.如果再打21分,伊藤張本完全沒有可能贏國乒。21分打的是實力,而11分則增加了非常大的偶然性。就像鄧亞萍在央視解說提到的那樣:“伊藤的發球變化非常多,你吃她幾個發球,再被她發球搶攻后搏幾個,11分眨眼之間就玩完了。”如果再重回21分,那以伊藤、張本搏殺的穩定性和相持環節的能力,他們兩個是很難在21分下贏下國乒的。
為了破除國乒的一家獨大,采取單局更少的分數,讓外國選手有“以弱勝強”的可能,國際乒聯將賽制改為了11分制,但這還遠遠不夠,增大球體直徑,讓球變大這也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2.40+球的使用,讓丁寧朱雨玲幾乎喪失職業生涯。40mm球的使用和無遮擋發球直接導致了劉國梁的退役,而球從40mm再到40+僅增加了0.6毫米,卻讓丁寧、朱雨玲這種防守反擊型打法球員的水準一落千丈。丁、朱二人都是靠增加旋轉打相持,等待對方失誤來得分。而40+球是采用的塑膠材質,比之前的賽璐璐球更重,旋轉也明顯減弱。
失去“旋轉”這一根本性的制約之后,伊藤美誠可以肆無忌憚地打穿丁、朱二人的防守。朱雨玲2次慘敗伊藤失掉了東京奧運會競爭資格,丁寧作為大滿貫更是被伊藤史無前例地打出了11:0。丁寧在面對媒體采訪時曾直言:“大球對我自己技術打法的影響超過了50%以上。”
球體并非越大觀賞性越強,大球時代已將乒乓球的“暴力進攻”展現淋漓盡致。
正如題主所問:乒乓球觀賞性越來越差,為何不將球變大呢?那么試問一下:乒乓球如果變成橄欖球、籃球那么大,是否就具備了更好的觀賞性呢?答案是否定的,40+球已經是乒乓球的直徑極致了。
1.反手暴力美學風靡,超強對攻頻頻上演。在張繼科的反手“霸王擰”出現之前,乒乓球都是以“得正手者得天下”。然而,隨著球體變大,旋轉減弱,運動員可以采取反手臺內擰的辦法,將球直接擰起來實現直接對攻。像王曼昱、孫穎莎等新生代女子球員也都可以運用這樣的技術。正是反手臺內技術的發展,也讓許昕傳統直板在臺內擺短等優勢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則是從接發球開始,就是樊振東的反手暴抽、張本智和的反手臺內快撕。
這種速度、力量、旋轉和落點兼具的超強對攻,實際上也實現了國際乒聯改革的初衷:一個是削弱國乒的霸主地位,另一個大球也發揮了歐洲球員人高馬大的力量優勢,“攻勢乒乓”、“暴力乒乓”也成為現在最主要、最先進的技術潮流。相比起小球時代實力懸殊、毫無懸念的比賽,11分賽制和大球的超強對攻已經把乒乓球的觀賞性、刺激化上升到最大化了。
乒乓球是在變大,但不能無限變大。40+球給了伊藤、張本更大的搏殺空間,也給了歐洲人大刀闊斧與國乒對抗的條件,他們再不會因為小球時代完全跟著國乒的速度走而苦惱了。對于真正懂球的乒乓球迷來說,“龍胖之爭”、大小胖的暴力強對抗,伊藤、張本的速度都是不可錯過的乒乓盛宴。大家覺得40+的球還會變大嗎?眼下乒乓球的觀賞性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呢?歡迎各位留言、探討,感謝關注!我是騎馬寺的少年。
自己成立一個乒乓組織自己玩。。為什么要受制于人呢?做一個乒乓球屆的nba好了哈哈
額。。。國際籃協要么不允許扣籃好了。。。[捂臉][捂臉][捂臉]關鍵是全球推廣乒乓球,人家不玩,你怎么改規則也沒用啊。
倒不如學舉重分一下級別,40mm級、38mm級、36mm級、無差別級。。。這樣也可以把乒乓球的旋轉發揮出來,還可以讓削球運動員多一些機會!
40+讓丁寧朱雨玲喪失優勢,純屬扯淡!
歐美針對大陸的習慣手法,技術上贏不了大陸就改規則,改規則也贏不了大陸就禁掉大陸的技術。
乒乓球還好,跳水那是真沒觀賞性
我建議單局一球決勝制,緊張刺激
乒乓球什么時候有過觀賞性了??
難道乒乓球大到籃球那么大才有觀賞性嗎?40+就很合理了!只是丁寧被淘汰了,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