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乒乓球是不是每次回球都要把旋轉看得很重要?

“旋轉”是乒乓球區別于其他球類運動的最大特點,而把旋轉體現最為豐富、最為淋漓盡致的地方就是接發球環節。那么是不是每次回球都要注意來球的旋轉呢?下面也來具體分析一下。

發球和接發球為制勝之“鑰”,判斷來球旋轉是基本功。

對于眼下11分賽制來說,發球、接發球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判斷不清對方的旋轉,那直接吃發球一場比賽可能都用不了10分鐘,就會以潰敗而告終。

1.發球旋轉變幻莫測,千盯萬要只需看球觸拍那一刻。乒乓球發球的旋轉變化是最多端、最豐富的,每一個對手都想在發球環節下足文章,或直接發死你,或發球后搶攻得分。發球的旋轉變化上又有急長上旋、下旋短球、側上旋、側下旋以及勾手發球、逆轉旋轉發球等等。對專業選手而言,目前公認發球最好的是瑞典選手格雷爾,小胖樊振東曾說:“他的發球用慢動作來看都很難分清旋轉。”一個看似輕飄無力的發球,實際上隱藏了對方太多的心思。

劉國梁在小球時代前三板無敵般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來自于他多變的發球。伊藤美誠各種“攤大餅”式的夸張發球層出不窮,第二次與朱雨玲交手,讓世界冠軍朱雨玲4局比賽下來竟吃了14個發球,也就是說伊藤光發球拿到的分數,就超過了一局11分的得分。那么對于如此復雜多變的發球,我們又怎么來接好它呢?

答案很簡單,就像楊影在央視點評伊藤的發球時說:“你不要看伊藤那些花里胡哨的動作,只緊緊盯住她球拍觸球的那一下即可,上旋、下旋都是在觸球的那一刻產生的。”絕大部分人達不到格雷爾的水平,根據其來球弧線、運行軌跡以及緊盯對手觸球一剎那,應該還是能判斷出球的旋轉的。

相持環節絕大部分都是上旋球對攻,也要防止對方的“冷板”操作。

能夠十分精準地判斷對方發球的旋轉,那么接下來你就會進入對攻階段。不管是暴拍,還是弧圈對拉這些球都是上旋球的對攻,不需要每次都判斷來球的旋轉。然而對一些顆粒膠皮或者特殊操作那就需要注意了。

1.長膠的磕擋和反膠的“側切”是下旋球。在相持環節,長膠由于不具備很穩定的進攻能力,不能靠制造旋轉來維持弧線,因此長膠一般對付弧圈球是采取磕擋的方式。這種磕擋過來的球借力明顯、極為下沉且球不太往前走,在進攻時要迎前反拉,切不可當作上旋球來直接拍擊。另外,在反膠與反膠的對攻中,馬龍、馬琳都有一板從上至下的側切技術。

這個球切過來會非常轉,而且是下旋球。這種球一個是破壞了連續對攻的節奏,非常容易造成你攻球失誤;另一個切球的下旋比搓球還要強烈,一般人很難把切過來的球拉起來。因此,除了在接發球時判斷清旋轉,對攻相持環節也要防止對方有切球的“冷板”操作。

常言道熟能生巧,乒乓球的旋轉是隨時在發生變化的,但如果你長期進行訓練或與球友切磋,對于旋轉的判斷很多時候都是下意識的。特別是在與平時交手時,刻意去記住每個對手的習慣性發球旋轉、搶攻套路,你更容易見招拆招。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歡迎各位留言、探討,感謝關注!我是騎馬寺的少年。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