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球手很難取得好成績,為什么還有人打?

眾所周知,當今乒壇,主流打法是兩面反膠弧圈結合快攻打法。之所以出現這種主流打法,主要還是弧圈球的出現,該技術很好的融合了速度、力量和旋轉幾大要素。但是老球迷們一定知道,在我們國乒歷史上,還有一種打法當年非常盛行,那就是削球打法。

每一個時代都有比較出名的削球大師,比如“長膠鼻祖”張燮林、有著“削球王子”美譽的梁戈亮、“天羅地網”陸元盛、“哲學家”王浩、“激情王子”陳新華和“魔術師”丁松。

在乒乓球領域,進攻和防守是對永恒的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說白了,到底矛之鋒利還是盾之堅固,往往決定著一場比賽的勝利。

在運動員打法風格上,要么偏向進攻,要么偏向防守,很難做到二者的平衡,尤其對于進攻型選手,如果加入太多防守的意識,勢必會減弱進攻的威力,用他們的話說就是“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大家都知道,削球打法屬于防守型打法,早些年的削球手老前輩們很少采用進攻方法進行還擊。

直到削球手梁戈亮的出現,他是國乒史上首位真正意義上的“削中反攻”選手,在防守中伺機反攻,出來機會一錘定音,這打法給了削球手很大的啟發,只是一味地防守,尤其面對高質量的弧圈球,很難取得比賽的勝利,梁戈亮老師硬是憑借著這種防反打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再后來丁松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削球打法,他把老前輩的“削中反攻”進一步發揚光大,變成了“攻削結合”。別看字面意思差不多,但是實質內涵天壤之別,攻削結合崇尚的是攻和削的均衡性,比削中反攻又進了一步,之所以丁松能夠實現攻和削的完美結合,主要得益于他早些年本身就是崇尚進攻打法,后來改成削球打法后,很自然的把攻球融入到自己的技戰術體系。再加上他出色的發球搶攻,迷惑性極強的旋轉變化,讓很多高手栽在了他的拍下。

值得一提的是,削球打法因為本身有局限性,過分強調防守,即使丁松將進攻和防守實現了完美結合,但是本質上還是偏防守的打法,在弧圈盛行的年代,削球手并沒有取得非常理想的成績。

近幾年取得世界大賽最好成績的當屬削球大師朱世赫,2003年巴黎世錦賽,他一路過關斬將,接連戰勝崇尚進攻打法的莊智淵、馬琳和格林卡闖進決賽,但是最終2-4不敵奧地利名將施拉格屈居亞軍,而后者更是講究大開大合進攻打法(據說打球動作還不太標準)的選手。從那以后削球手再也沒有染指過世界大賽的亞軍,就更別說冠軍了。

削球手雖然很難打出成績,但是并不代表沒有生命力,因為有進攻就會有防守。況且打削球的選手并不多,物以稀為貴,在業余屆,削球高手非常吃香,往往能削掉一大片,最終笑到最后。

當今乒壇已經來到大球時代,世界各國也在加強對削球打法的研究和跟進,尤其在女線,削球打法還是非常活躍的,比如大陸就涌現出了像武楊、胡麗梅等優秀削球手,韓國有美女削球手徐孝元,日本有削球手橋本帆乃香、佐藤瞳等等。

如今新材料的大球,直接導致旋轉和速度降低,尤其是旋轉受到的影響更大,原先進攻方的一板爆沖往往能撕開削球手的防線,但現在回合數增多,這就給了削球手更多機會,本身就擅長糾纏,大球時代能夠多抗幾板,對進攻方的體力消耗更大, 很多時候就能把對方給磨死。

但是不可否認,當今乒壇削球手依然很難取得佳績,尤其在男線,因為在絕對的力量面前,在高質量的弧圈球面前,削球手很難招架住對方的攻勢。當然會不會出現第二個“丁松”,取決于削球手及研究團隊對于大球時代乒乓球運動規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目前,我們男乒比較出名的削球手只有馬特一人,還真有點獨木難支的感覺。

最后,可以肯定的是,削球打法雖然比較小眾,但是在業余屆和專業隊依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除了以上提到的幾點外,無他!存在即合理!

以上是我的回答,認可請轉發和關注;堅持原創,我是第六人,敬請熱烈贊!

9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明天我去買粘度最高的球拍,學習打乒乓球,我要學削球,削出世界最轉的球,落在球臺強烈摩擦要讓球臺冒煙[摳鼻][摳鼻][摳鼻]

  2. 買到兩個削球手的比賽門票 觀眾就算運氣來了 平時只能看1個小時 這下3個小時 還不加價 真是物美價廉

  3. 削球手很難取得好成績是因為大陸研究了克制削球的打法,有削球手作陪練。而只要大陸不參加的比賽,削球手成績很好。

  4. 倒數第四張圖,這乒乒球運動員腿部肌肉都敢上足球運動員了。

  5. 打削球的人心態好,不強求登頂,但在乒壇上能謀得一個不錯位置。

  6. 寫的不錯,業余界搓球削球高手能打倒一大片

  7. 業余選手打削球殺傷力就很大了,而已觀賞性很高,打起來比較坑爹

  8. 倒數第二個妹子很漂亮

  9. 削球的觀賞性非常強,回合多,對抗強,球迷可以大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