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前夕,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犯了臨陣換將的大忌。艾森豪威爾為了競選美國總統,辭去北約最高指揮官的職務,多國部隊的司令李奇微從北韓調到歐洲,接替艾森豪威爾。美國陸軍任命二戰期間美軍第五軍司令克拉克擔任多國部隊總指揮以接替李奇微。
(克拉克)
克拉克與李奇微相比還是差點意思。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后,他針對志愿軍沒有空中優勢,火力不足,沒有機動化部隊,后勤補給方式落后的弱點,對乘勝追擊的志愿軍采取了以快速穿插為戰術的大規模反擊,讓志愿軍在第五次戰役中損失慘重,只能退回三八線,進而陷入了兩軍僵持的局面。接任的克拉克在與志愿軍的作戰經驗上明顯不如李奇微,這對于志愿軍來說是個利好。
(李奇微)
范弗里特的兒子在此前的美空軍執行任務時陣亡,范弗里特復仇心切下,將上甘嶺的作戰計劃呈報給了克拉克。而兩軍此時都已經筋疲力盡,進而展開了第一次停火談判,不過由于美方代表不愿退出三八線,而以實際控制線為界限而談判破裂。為了能在談判中獲得更多籌碼,以及為了讓民主黨繼續執政,杜魯門政府也急于一場勝利。美軍就在倉促和功利心之下打響了上甘嶺戰役。
(范弗里特)
志愿軍15軍的軍長秦基偉在上甘嶺的兩個山頭上各部署了一個連的兵力,依靠上甘嶺500多米的海拔和30多度的陡峭山勢,讓美軍的坦克和重型火炮無法向上開拔進行仰攻,只能在低地進行炮轟,但是志愿軍卻可以躲進上甘嶺的坑道里避開美軍的兵鋒。
而范弗里特逆勢而為,先挑上甘嶺這塊硬骨頭進攻。他的盤算是拿下上甘嶺后進而拿下五圣山,在憑借五圣山1000多米的海拔高度居高臨下,進攻北韓北方近200公里的平原地帶。但是五圣山和西方山,上甘嶺形成了三角形的掎角之勢,互相呼應和協防牽制美軍,易守難攻,范弗里特只是一昧地覺得上甘嶺的布防薄弱而放棄了美軍善于使用的穿插迂回戰術,讓他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秦基偉)
負責進攻的美7師動用了300多門10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一門炮每天發射300多發炮彈,30多輛坦克,以及40多架飛機,輪番對上甘嶺進行轟炸。由于上甘嶺的重要戰略位置,志愿軍開始調集兵力在周邊進行集結。美軍的戰機要想對上甘嶺實施轟炸,必須得飛過志愿軍部署的12道防線,這在一定程度上緩沖了其轟炸的效果。
15軍的其他防線也很重要,為了不至于顧此失彼,志愿軍調動臨近的12軍對上甘嶺進行增援,并交由秦基偉暫時指揮。12軍到達上甘嶺后,發現當時駐守上甘嶺的15軍的2個連共發射了近40萬發子彈,投擲手榴彈和手雷近萬枚,已經將戰前儲備的彈藥消耗殆盡,武器損耗占全部武器的80%以上,坑道里的志愿軍戰士也所剩無幾,僅憑著人在陣地在的意志在堅守。而當時為了彌補減員嚴重的問題,負責后勤運輸的志愿軍的后勤兵在運送傷員和物資之余,還兼任臨時的作戰士兵,以讓上甘嶺的守軍有喘息的機會。
盡管志愿軍頑強抵抗,但是上甘嶺的外圍陣地還是失守了。背水一戰的志愿軍只能頂著敵人的炮火進行絕地反擊。由于五圣山與上甘嶺最近的位置只有500米,而且上甘嶺也很小。不需要多大射程即可從五圣山打到上甘嶺。為了給上甘嶺的守軍提供火力支援,秦基偉命令15軍配屬的19個炮兵連,46門山炮,野戰炮,榴彈炮全部從原部署的陣地搬到五圣山,對進攻上甘嶺的多國部隊進行火力壓制。
當時從蘇聯援助的專家和從蔣軍投降的技術炮兵,讓志愿軍擁有了一批經驗熟練的炮手。上甘嶺一帶形成了6個炮兵群,志愿軍的火炮大多是繳獲或者蘇聯援助而來,第一群配有美式155毫米榴彈炮8門,第二群配有日式150毫米榴彈炮8門,第三群配有蘇式122毫米榴彈炮9門,第4群配有日式38野炮11門,第五群配有山炮8門,第6群配有37高炮4門和85高炮3門,后來24門喀秋莎火箭炮也被運到了上甘嶺前線,配備喀秋莎的志愿軍僅用了20分鐘就奪回了537.7的全部陣地。志愿軍彈藥匱乏,只有11萬發,只能依靠偵察兵確定目標后再開火,但這很大緩解了在上甘嶺守軍在最初幾天沒有炮兵火力支援,全靠步兵和對手火力對抗,這也是志愿軍在上甘嶺大面積傷亡減員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志愿軍的火炮僅是美軍的三分之一,但有了火炮的支援后,給了上甘嶺志愿軍提供了堅守信心以及奠定了反擊的可能。
美軍在戰后曾用電腦進行模擬,以美軍在上甘嶺的火力投放足夠將上甘嶺來幾回地毯式轟炸,志愿軍若都在露天陣地與美軍進行作戰,是無法守住上甘嶺的。志愿軍能守住上甘嶺光靠血肉之軀和頑強意志是不可能的,唯一能讓志愿軍保存有生力量的是戰前在上甘嶺挖掘了一年多的坑道作戰體系,可以依靠坑道與美軍進行不對稱作戰。而北韓北部80%都是山地丘陵,山多路小,山體多由異常堅硬的花崗巖和長閃巖組成,為志愿軍的坑道作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坑道的推廣率先是由陳賡提出的,這在北韓戰場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坑道頂部厚度一般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護厚度達10米到15米,坑道幅寬1.2米。每個坑道至少有2個以上出口。根據上甘嶺的山勢,坑道造型從馬蹄形,Y形,H形,雞爪形一應俱全。志愿軍戰士和彈藥就可以在坑道里貯藏,在北韓戰爭期間,志愿軍在北韓半島250公里的整個正面防線上,共挖掘了7789條坑道,北韓人民軍共挖掘坑道1730條,總長度能夠繞地球一周半,構成了北韓戰場的地下長城。美國參謀長聯系會議主席布萊得雷曾評估若志愿軍和北韓人民軍用這種作戰方式,美軍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才能打到鴨綠江。
像上甘嶺的山地爭奪戰最后的勝利關鍵是看誰能掌握棱線。棱線是山頂最高的地方,可以俯視山兩面的輪廓線。一般敵我雙方都各占山的一面,志愿軍的坑道均設在棱線以下的反斜面。這樣可以躲避對方的正面火力,也便于志愿軍可以在反斜面死角進行躲藏,也可以此奪回棱線。另外受上甘嶺地勢的限制,多國部隊的進攻區域并不廣闊,若讓多國部隊沿著棱線進攻到20至30米距離時再開火,將會給對方沉重的打擊。這要求志愿軍戰士應變能力快,閱讀戰場形勢變化能力強,若對方請求炮火支援,就必須得躲到坑道里。這種打法可以有效與敵人周旋。
志愿軍此后很快奪回了537.7高地前沿的8號陣地,暫時站穩了腳跟。不甘失敗的美軍再次投入火力,雙方進入拉鋸戰。激烈的炮火使得整個上甘嶺都被硝煙所籠罩,相隔百米就無法看到光亮,而美軍借著炮火的掩護,向上甘嶺的陣地發起沖鋒。在密集的火力下,上甘嶺的守軍必須要敢于沖出坑道,利用廢墟般的工事和彈坑向美軍還擊才能堅守陣地。由于戰場上揚起的灰塵會使槍支無法正常發射,志愿軍戰士只能用麻袋將蘇聯援助的莫洛托夫手雷進行近戰反擊。這種手雷破甲深度可達170毫米,可擊穿厚度500毫米的混凝土工事。莫洛托夫手雷可以利用重力加速度的特點,可以從高處往下扔,美軍很多殺傷都是被手雷造成的。
為了減少志愿軍的傷亡,還使用了一種叫小兵群戰術,在坑道的出口安排1到3人,在輪流休息或者士兵陣亡后,坑道里的戰士再出來接替戰斗。若坑道里的戰士減員嚴重時,在坑道后方100多米的預備隊陸續進行兵力補償。后來15軍又要求戰士不再堅持以往的陣地每失必反的策略,而是集中力量守住主要陣地,對其他陣地只需火力侵擾的拖延戰術。即使陣地被美軍占領,也可以采用小兵群突襲和炮火急襲的方式進行打擊和殲滅。
而志愿軍打擊在上甘嶺山下集結的坦克,唯一可以用的只有90火箭筒。90火箭筒的有效射程100至150米,破甲厚度120毫米。當時志愿軍的每個連隊只配備有2到4個90火箭筒,志愿軍通過在地面挖戰壕,火箭筒手在低地無法讓坦克察覺,在坦克靠近時就將其擊潰,以減少美軍的坦克對上甘嶺的炮火支援。
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埃森豪威爾在拉票造勢活動中,重申了北韓停戰的主張,受到美國選民的青睞。美軍在上甘嶺陷入困境后,杜魯門政府曾考慮動用核子彈,但是由于美國的反戰情緒開始高漲,以及艾森豪威爾的聲勢漸起,民主黨為了不給對手落下話柄,最后杜魯門打消了動用核子彈的念頭。
此時志愿軍已經能找到多國部隊的很多弱點,美軍在占領上甘嶺的前沿陣地后空襲很大,而且美軍每天都換防,頻繁地調動讓美軍士兵不熟悉地形,他們盡管火力強大,但大多數是盲目地進行射擊,打的空炮數量不在少數。志愿軍用喀秋莎轟平了上甘嶺597.9高地的美韓陣地,15軍45師轉向五圣山防御,退出該地防務,全面交給12軍接管。這表明志愿軍打贏上甘嶺戰役只是時間問題。
范弗里特發現他手中的王牌部隊美軍第七師已經越打越少,而且還出現營級,連級部隊這個建制都打光的情況。美軍有個忌諱,當一個軍隊建制被打光時,心里就犯虛,這種心理作用使得美軍不擅長在逆勢中打持久戰,作戰意志也就隨之降低。為了降低美軍的抵觸情緒,范弗里特將目光轉向了丁一權的韓2師,讓其接替美軍主攻上甘嶺的任務,以讓范弗里特補充兵員。
丁一權的兵鋒正盛,讓志愿軍只能全都躲進了坑道里防守。但隨著韓國部隊在上甘嶺的增加,也預示這多國部隊的兵源正在枯竭,讓志愿軍反而看到了上甘嶺戰役勝利的希望。志愿軍在面對比美軍更弱的韓軍更有信心,韓2師在傷亡5000余人后,被迫退出陣線。范弗里特讓韓9師接替韓2師繼續進攻上甘嶺,同時使用美187團空降團王牌部隊進行空降作戰。但是美軍空降部隊在上甘嶺的作戰并沒有起到效果。志愿軍使用“添油戰術”,以少對少,以多對多等戰術,造成4000多名美軍傷亡。多國部隊的進攻也就達到了強弩之末,很快美軍就有了和談停戰的意愿。
(丁一權)
在上甘嶺面積僅3.7平方公里上,多國部隊先后投入總兵力6萬余人,志愿軍投入的第15軍和第12軍總兵力4萬3千余人。志愿軍在上甘嶺的43天里打退多國部隊排以上的進攻達900余次,與敵人進行大規模爭奪戰29次,殲滅敵人1個營,18個連,218個排,擊毀坦克14輛,擊毀擊傷大口徑火炮61門,雙方共有4萬余人血灑上甘嶺。美軍的傷亡率更是超越了硫磺島戰役,達到了38%。
綜上所述,志愿軍能守住上甘嶺是由于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正確使用了坑道作戰戰術,以及志愿軍及時增援默契配合,后勤部隊克服了種種困難,讓上甘嶺的守軍可以獲得及時的補給。而范弗里特在戰術制定之時,犯了先難后易的錯誤,低估了志愿軍的作戰意志,只想依靠先進的武器和優勢炮火取得勝利,事實證明戰爭勝利的關鍵是人,而不是工具。上甘嶺的勝利鞏固了三八線的前沿陣地,為后來我方與美軍停戰協商獲得主動權,范弗里特不僅顏面掃地,克拉克還成為美軍歷史第一個沒在勝利情況下簽訂停戰協議的將軍。
當時的人民志愿軍是千錘百煉的鐵軍,指揮員和戰士歷經了無數的戰斗,煉就了一身的膽識和技能,加上對新大陸的期待,對大陸共產黨堅定的信仰,用極其簡陋的裝備打敗了以美國為首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可以說是二十世紀陸軍輕騎兵的巔峰[贊]
美軍投入兵力和傷亡人數比我軍還多!!
先烈!千古!
在現在的鉆地彈技術下,不知道坑道作戰還行不行
驕傲的美國人,挾太平洋戰爭之余威,可曾把誰放在眼里?\n主席說:美國是鋼多氣少。事實證明確實如此!盡管美軍發明了“范弗里特炸藥量”,但結果是整個上甘嶺戰役,志愿軍投入兵力4.2萬人,傷亡1.15萬人,美軍投入兵力6萬人,傷亡1.5萬人。43天的上甘嶺戰役以志愿軍的勝利而結束,震驚世界!\n有五千余名志愿軍烈士永遠倒在這兩個陣地上,很多烈士甚至找不到一塊遺骨。 但正是他們,讓世界重新認識了大陸,明白了只要大陸人決心守住的地方,任憑誰也別想奪走一寸土地!大陸人所劃出的紅線,你膽敢踩踩試試!
以美帝為代表的列強,至今忌憚大陸軍人的原因就是從那時起打出來的,致敬先烈!
能拍一部真實的上甘嶺電影或電視劇絕對轟動!!
夜視鏡、溫壓彈、鉆地彈,都是美軍為了針對我們才發明的,為什么要發明這些武器?是因為我們給了它,太深刻太痛苦的教訓。
和平來之不易,永記人民英雄!
大陸人的精神是世界上認識大陸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