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無物”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提出的命題,也是大陸哲學中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命題之一。
很多人認為,物就是指物體、物質。這種理解是不對的,如果物指物體,那“心外無物”就是說人心之外沒有物質存在,這不是說胡話嗎?顯然王陽明并沒有這么糊涂。
事實上王陽明說的物,和人們在日常中說的物并不相同。王陽明對于物有明確的解釋: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意在于孝親,則孝親就是一物,意在于忠君,忠君就是一物。
所以王陽明心學中的“物”,就是“意之所在”,翻譯成白話就是“人意識的對象”。你此刻的意識觀照在什么對象上,那一對象就是物。
如果理解了物的含義,我們就可以明白“南山花樹”的故事是什么意思了。
有一天,王陽明的朋友指著南山中一棵開花的樹問王陽明:“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也就是說,你沒看那花時,你是你,花是花,兩不相干,花對你來說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成為你的對象。
只有當你看到那花時,花才進入了你的心中,成為你的意識的對象。從此花便在你的世界中占據了一個角落,你的世界有了花,花的世界有了你。
王陽明把物解釋為意識的對象,主要還是為了闡釋自己的“格物”學說。
朱熹將格物解釋為研究客觀事物。但是王陽明認為,朱熹的解釋是錯誤的,“格”是“正”的意思,“物”是“意之所在”,因此格物的意思是:當你的意識在一件事情上時,你就堂堂正正地做那件事,讓它符合你心中的良知。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夢露居士”,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在心學的范疇里十分正確,但在科學的范疇里卻是無稭之談!大陸是始終貫一的“心學”一脈相傳,西方是將“心學”(上帝)與科學(凱撒)分開,即,“心學的歸心學,科學的歸科學”,從這一點看,“心外無物”是一個典型的邏輯偷換概念,因為無法證偽,也就咋說咋有理,而現代社會是一個“科學+心學”的時代,一個忽視“科學”而過分迷戀“心學”的社會,注定是很可怕的,明朝的敗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清朝的垮臺更加說明了這一點!
你所見的一切是心見到心靈記憶,是能見攀緣了幻見。
這個解釋是我認為到目前為止講的最好,為作者點贊👍
心物一體,是一不是二。一合相即是不可說,而凡夫貪著其事[祈禱][祈禱][祈禱]
心若明鏡,照物則呈相,不照則無相,這是需要修煉的!
心外無物…專注你眼下看見的,你看見什么,它就是什么!~不知其名[玫瑰][祈禱]
格物說的是格心物-格心中私欲。
心外無物是指對事物的認知只能在心里,一個你從來都沒碰到的事物,你的心里怎么能找到呢?就跟我們素不相識,你的心里有個我嗎,哈哈,你的心里沒我,不代表我不存在啊,哈哈。
老王還是講不明白。你看見花了,花才進入你的心;你沒來看花,花在你的心外。如果花本來就在你的心內,那不用你來看,也應該能覺知它。
陽明心學是在傳統儒學基礎上吸收佛學理論,在佛學中無分別心,萬物一體,真心無相,所以心外無物就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