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腸道”減肥茶飲大行其道
代表品牌:碧生源、大印象
“快給你的腸子洗洗澡吧!”“SO的一下,不要太瘦哦!”較早開始使用減肥產品的人群,很多都還記得當年這兩句流傳頗廣的廣告詞。2010年9月,碧生源借助在保健茶市場的龍頭地位,登陸港交所,被稱為“減肥茶第一股”。當時,碧生源減肥茶占據各大藥店、超市亮眼位置,從傳統紙媒轉為猛沖電視廣告,就連公車上、電梯里,碧生源的廣告詞也不絕于耳。僅在2000年到2014年,碧生源減肥茶和碧生源常潤茶銷售額達45億元。
以碧生源為代表的減肥茶飲,主要是利用茶葉帶給大眾的綠色健康形象和解油去膩功效,宣傳減肥效果,甚至為了體現快速減肥的效果,加入了劑量不等的瀉下類藥物。碧生源減肥茶的“番瀉葉”成分就屢遭詬病,消費者投訴不斷。雖已有保健食品身份,但因違規宣傳,碧生源頻繁遭受北京、遼寧、廣東等多地監管部門的警告、停售甚至撤銷批文。2016年,國家食藥監總局要求“保健產品的名稱中不得帶有功效性宣傳文字”,碧生源減肥茶停產、更名后再度上市,但配方不變。盡管碧生源整體業績走下坡路,品牌老化,時至今日仍占據淘寶減肥茶榜單第一的位置。
另一款紅極一時的大印象牌減肥茶,在2016年改名“大印象牌大印象茶”后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2017年,大印象茶被廣東食藥監部門查出蛋白質超標。如今,大印象集團旗下多家子公司經營異常,品牌沉寂。
偽概念頻出 酵素、左旋肉堿……
代表品牌:姿美堂、四季優美、梵大無限暢、湯臣倍健
酵素是人體內的酶,是一種高效生物催化劑。這個詞源于日本,但與作為果蔬發酵物的酵素產品是兩回事。酵素的概念經臺灣引入大陸后,經商家的包裝,在宣傳減肥時,還冠以“抗炎抗菌抗瘤”“排毒美容”“調整免疫降血壓”等“功效”。以日本和臺灣的酵素原液、酵素粉為先導,酵素梅、酵素粉、酵素果凍、咖啡酵素、酵素茶、酵素片等大陸酵素紛紛涌現,自制酵素更一度流行于網路。
姿美堂長期占據天貓酵素熱銷榜的榜首。在姿美堂旗艦店,以“吉娜同款”“爆賣660萬 盒”“能吸油的真酵素”“嗨吃不怕清爽順暢”等內容宣傳旗下酵素產品。
消費者只要細心留意產品包裝就能發現端倪,姿美堂宣稱“餐前一袋吸油餐后一袋通暢”“包裹式對抗油糖”的酵素粉,其生產許可證編號對應的食品類別為“糖果制品,飲料”,宣傳中卻屢屢暗示產品的“保健品”屬性。按照《廣告法》相關規定,普通食品不得宣傳保健食品功效。姿美堂此舉涉嫌虛假宣傳。與其相對應,黑貓投訴平臺上針對姿美堂酵素產品“沒有效果”的投訴不在少數,有消費者聲稱服用后出現停經。
圖片來源:食品生產許可獲證企業資訊查詢平臺
姿美堂在視訊中繼續暗示“保健品”屬性。圖片來源:黑貓投訴平臺
與姿美堂“同款”操作的還有梵大無限暢的果蔬壓片糖果,在電商平臺和朋友圈被加上“咀嚼酵素”“白蕓豆阻斷劑”“燃脂豆”的名頭進行售賣,代理商聲稱服用后可排油、控糖、分解脂肪、預防三高。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平臺
酵素梅曾受微商們的青睞。以“凈顏梅”“咔咔壽”“清凈果”等為代表的酵素梅,實為“蜜餞類”食品,卻成了“改善或治療尿毒癥、痛風、腦梗、糖尿病、高血壓、乳腺癌甚至助孕”的治病“神果”。
危害消費者健康的,更在于酵素產品的違規添加。浙江63歲的王阿姨為解決便秘問題, 連續3年服用酵素,并表示,服用期間確實感覺通暢了不少。一次結腸檢查中,醫生發現王阿姨的腸子上布滿黑棕色的花紋,猶如蛇皮。經診斷,王阿姨患上了“結腸黑變病”,且很可能與她長期服用酵素有關。一時間,網路掀起對酵素安全性的探討。首都醫科大學部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藥學部臨床藥師孫阿寧表示,酵素產品中違規添加的瀉藥是結腸黑變病的主要誘因。
違規添加是監管部門的打擊重點。2019年,廈門宏澤平商貿有限公司因在其生產經營的酵素梅等產品中添加匹克硫酸鈉(藥品),被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認定為情節嚴重,頂格罰沒390余萬元。該案系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掛牌督辦的“食品中涉嫌非法添加匹克硫酸鈉”案件,亦是全國首例在食品中用匹克硫酸鈉當作酵素進行添加的行政處罰案件。宏澤平公司還被訴在酵素梅中添加瑪咖提取物,外包裝卻未完全標注瑪咖不適宜人群的相關資訊,法院審理認為其違反《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判決退還消費者貨款并作出賠償。
另一個則與左旋肉堿有關。
2013年,知名科普網站果殼網發布九大商業偽概念,“左旋肉堿可減肥”位列其中。
左旋肉堿一詞對大部分人來說顯得陌生且專業,它本來是人體中參與能量代謝的物質,普遍存在于食物中,除非有代謝疾病,否則人體不會缺乏這種物質。但通過商家“肉堿能把肥肉變成瘦肉”“1個月狂瘦12斤,連睡覺的時候都在燃燒脂肪”的宣傳,經一位自稱“西木博士”的“專家”在某衛視綜藝節目中推介,迅速躥紅。近幾來,左旋肉堿更受到健身人士關注,用來配合健身使用,宣稱可“提高燃減效率,補充維生素,提升狀態”。在淘寶上搜索“左旋肉堿”,涉及的品牌多達91個。
其實,央視《消費主張》欄目早就對左旋肉堿產品進行了曝光,直指其虛假宣傳。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主治醫生劉燕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這種成分并沒有正規地做過臨床驗證,有效性不好說。”上海市食藥監局曾在全市范圍內查禁名稱標示為“博美堂左旋肉堿減肥膠囊”等六個系列、22個批次的聲稱減肥類食品,這些產品被檢出含有西布曲明、酚酞等違禁成分,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就連保健品龍頭企業湯臣倍健,也被媒體質疑其標稱的“十二籃左旋肉堿片”實為糖果制品,涉嫌無證生產。此事以湯臣倍健主動召回包括左旋肉堿在內的部分產品,監管部門不予處罰而告一段落。
“健康代餐”異軍突起
代表品牌:wonderlab、王飽飽
代餐算是一個年輕的領域。近5年來,代餐風靡,資本入局,已成不爭的事實,2019年,代餐領域迎來爆發。歐睿國際數據預計,2022年大陸代餐市場有望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由魔芋、雞胸肉、谷物、水果等制成的代餐粉、代餐棒、代餐餅干、代餐飲料等,以“高蛋白、營養均衡、低卡路里、飽腹、0糖”為賣點,許多減肥人士用來取代部分或全部正餐。
王飽飽、Wonderlab、ffit8、鯊魚菲特等網紅品牌,借助抖音、直播、B站、網紅帶貨、小紅書、聯名品牌等新營銷手段全網刷屏,重金營銷,主要聚焦90后95后人群,;運動健身App跨界入局,代餐為其增長乏力的固有模式帶來生機;傳統食品企業加入代餐混戰,例如中糧推出具有減肥代餐功效的餅干,旺旺推出健康零食品牌Fix Body,康師傅推出代餐棒,桂格“抵卡控”系列主打代餐奶昔。此外,湯臣倍健、康寶萊等保健品企業也推出了代餐粉、代餐奶昔。
代餐火爆的同時,一系列問題浮出水面。
“網紅”王飽飽的產品質量屢遭詬病。“吃出塑膠”“吃到尖銳異物”“吃出螺絲釘”“麥片里有頭發”“麥片發霉”等投訴見諸于第三方投訴平臺黑貓投訴。2020年6月,王飽飽的自建工廠杭州飽樂食品有限公司因“銷售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或者要求的食品”被杭州市蕭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沒20176.94元。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平臺
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提示,因從微商購買的代餐粉中含有違禁藥品西布曲明,曾有消費者食用后出現腹脹、肝臟疼痛等不良反應。其發布的《2020年輕食代餐粉比較試驗報告》指出,中糧天科、Smeal、網易嚴選、碧生源四款樣品部分營養指標的實際檢測值與其標簽標示值不符,未達到GB 28050-2011《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的要求。事實上,對代餐食品營養單一的質疑一直存在。
外用瘦身產品不甘落后
代表品牌:養森瘦瘦包、后秀暴汗服、長青纖緹美體衣、璐比瑪斯束身衣
擔心口服瘦身產品有副作用?纖體霜、瘦瘦包、暴汗服、美體衣等外用瘦身產品迎合了這樣的需求。
減肥膏、纖體霜、燃脂膏號稱涂抹在身上就能瘦身、減肥,而且可以“局部減肥,抹哪兒瘦哪兒”。淘寶銷量第一的一款燃脂膏,顯示月銷1000 ,宣稱“三天掉50斤”“燃燒脂肪全身暴瘦”,其中一瓶裝標注“保底瘦10-15斤”,“買2發3”標注“保底瘦25-35斤”,“買3發5”標注“保底瘦45-55斤”。但根據店鋪頁面提供的產品名稱“capezio纖體霜”,無法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特殊用途化妝品資料庫查詢到相應產品,其宣稱的“國家特證”存疑。
某平臺“瘦瘦包”銷量前列的是養森嗖益嗖瘦瘦包。該平臺“養森個護旗艦店”客服告訴大陸質量每日熱點網,養森瘦瘦包熱敷在腹上,通過肚臍滲透,“調節內分泌,溶解脂肪,減小胃的容積、增加胃動力……外用藥后多余的脂肪通過大小便排出,三天后尿液呈茶色,且大便中有油花,減掉贅肉,還你健康纖細腰身”,并表示:“一盒用量為30天,三盒為一療程。一般一個療程可以瘦掉15斤左右。”該產品未標示任何醫療器械注冊資訊,亦查詢不到相關資質。
“暴汗服”的概念不算新,HOTSUIT后秀暴汗服的廣告正在不少寫字樓的電梯里熱播。其科學原理為:“使用熱控銀科技、遠紅外升溫,快速在體表形成熱循環,熱量喚醒細胞提升新陳代謝……穿著暴汗服運動,能真實有效快燃卡路里”,從而達到瘦身效果,目標人群是平常很難出汗的、需要擠時間去運動的、身體水腫的、易胖體質的瘦身人士。暴汗服熱賣的同時,也在健身界和運動醫學界引起較大爭議,反對意見認為其只是快速脫水而非減脂,排汗過多會危害身體健康,得不償失。
不打針、不節食、不吃藥、不運動,就可以輕松打造S型身材,如此宣傳讓不少女性高價購買塑形衣。
璐比瑪斯束身衣還能“調理婦科疾病、治療頸椎病”。大陸質量每日熱點網接到多位消費者對璐比瑪斯束身衣的投訴,聲稱產品使用無效,退貨被拒。其中一位消費者自述:“老師一到店里就先叫我脫光衣服,在我身上又推又捏……還未經過允許拍了我的裸照 ,還說老公會找小三的話語……經過量身,給我算出的價格是26256元。”
大陸質量每日熱點網黑牛投訴平臺
杭州的甘女士花了4萬元,穿了近3個月的“真美”牌美體內衣,原以為可以像宣傳的那樣減肥豐胸、瘦腰提臀,沒想到胖了7斤——2021年11月浙江廣電《1818黃金眼》一期節目曝光的“真美”牌美體內衣,被質疑不過是中脈Laca美體衣改頭換面而已。曾經的中脈Laca美體衣被媒體曝光涉嫌傳銷、口碑崩壞之后,卷土重來,換湯不換藥。無獨有偶,宣稱含有“泉靈石”、長期穿可燃脂塑形的長青纖緹美體衣,也被曝光達不到燃脂效果。專家指出,長期穿這類塑形美體衣還會給女性身體帶來極大隱患。
不花錢就能瘦身?瘦身軟體尋求利潤增長點
代表品牌:keep、薄荷健康
近年來,市面上出現了一大批運動/健康APP,成為瘦身人士熱衷的另一“利器”。據統計,在“每周活躍用戶”以及“30天挽留率”兩個指標上,運動健康應用僅次于天氣應用和每日熱點應用。
這些與瘦身相關的軟體號召科學減脂瘦身,大多根據使用者的身體情況和減脂需求,制定對應減脂方案并及時調整,“專業體脂師一對一指導”“連接藍牙體脂秤”“三餐打卡記錄監測熱量”“運動打卡”“個性化健身計劃”及相應的社群交流等是主要賣點。其中,“keep”在蘋果appstore“健康健美軟體排行榜”上排名第一,“薄荷健康”官網數據顯示2019年注冊用戶已超過 8000 萬。
在推出付費課程、一對一會員服務、線下賽事之余,瘦身軟體還跨界進入代餐賽道,開辟新的增長點。Keep、咕咚、薄荷健康分別推出了“控卡代餐產品”“辣系列”代餐產品、“EasyAce系列”代餐產品。數據顯示,薄荷健康依靠銷售代餐等消費品得以“起死回生”。
違規經營幾成業內常態
代表品牌:真美、梵大優減、麗輕誠
除了上文中多次提及的非法添加、虛假宣傳,借瘦身產品進行誘導消費、詐騙、傳銷,近年來有愈演愈烈之勢。
卷入傳銷漩渦的瘦身品牌數量眾多,真美LACA美體衣并非個例。碧生源新零售產品的5級代理、多層次計酬模式備受質疑;大陸商報曝光梵大優減的兩款普通食品“蛋白棒”和“美食伴侶”以拉人頭、交納入門費、團隊計酬方式發展下級;新京報曝光深圳市四季優美貿易有限公司及其產品“隨便果”涉嫌傳銷。
瘦身產品成為電信詐騙團伙的“新風口”。
2021年底,長沙警方成功打掉多個采用公司化運作模式、打著銷售“減肥產品”幌子的網路詐騙犯罪團伙,抓獲涉案人員585人,涉案金額達3000余萬元。
警方揭秘了這類減肥詐騙案件的套路。
犯罪團伙將普通的低價食品、保健食品隨意組合,通過前期廣告投放、電話推銷及微信朋友圈推廣,吸引有減肥意向的顧客上鉤。之后就會假冒專業瘦身顧問并按事先設計的“話術”對客戶進行問詢,逐步誘使客戶購買“減肥產品”,并通過發送虛假的減肥成功的視訊、圖片的方式進一步博取顧客信任。如果遇到顧客使用產品無效,他們則通過“虛假問診”將問題歸結顧客自身身體原因,需要進行專業調理以及專業“體脂規劃師”的指導,從而繼續向客戶推銷價格更高的“減肥”產品。如此這般,成本僅10元的“減肥產品”售價千元,利潤驚人。
在黑貓投訴平臺,對“麗輕誠”的投訴多達447條,投訴內容包括“套路欺騙”“恐嚇、誘導消費”“虛假宣傳”“產品無效”等。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平臺
保健品套號、貼牌現象層出不窮,其中就包括不少瘦身保健品。
人民網記者調查發現,市場監管部門查獲的很多保健品,都套用正規產品的批準文號,或直接盜用,或租用,或一號多用,或新產品用老批號,普通食品套用保健品批號等。天貓等平臺上冠以“修正”“仁和”等知名藥企名稱的瘦身保健品中,貼牌生產銷售的不在少數。
十年變遷,瘦身行業為何亂象未休?各種偽概念為何能不斷收割消費者智商稅?
瘦身行業門檻較低
公眾健康素養尚需加強
據大陸商報報道,目前大陸在企業名、經營范圍、品牌產品中含有“減肥”字樣的相關企業共4.5萬家,其中僅有2%的企業注冊資本在500萬元以上,4%的企業注冊資本在100萬元至500萬元之間,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下的企業高達94%,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瘦身行業門檻較低,行業準入標準缺失。為了追逐高額的利潤,瘦身產品企業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可謂少之又少。數據顯示,碧生源的廣告營銷費用曾是研發成本的41倍。王飽飽等網紅品牌在重金營銷、占據話題輿論巔峰的同時,忽略了產品核心的打造。再加上假冒偽劣三無產品的攪局,加劇了行業亂象。
十年來,瘦身產品和傳播形式一同迭代,瘦身市場新老問題交織。除了多頭執法、執法盲區多這個一度困擾大陸瘦身市場乃至整個保健品市場的頑疾之外,消費者維權的過程中追溯難、抽檢難、取證難、追責難,電商平臺入駐門檻和質量控制門檻較低、魚龍混雜,電子商務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給監管帶來諸多挑戰。
據光明日報報道,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大陸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僅為8.80%,這一指標在2020年上升為23.15%,超過《“健康大陸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的2020年20%的目標值。2019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健康大陸行動的意見》,提出15項專項行動,健康知識普及行動位列首位。無論如何,普及健康瘦身理念,提高公民健康素養水平,無疑有助于大陸瘦身行業的健康發展。
瘦身市場監管新開局
十年來,監管部門通過各個渠道持續發力。
國家廣電總局、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多次下發通知,叫停介紹減肥、刮油、甩脂等多個產品的電視購物廣告、報紙廣告;國家食藥監局先后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保健食品監管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等,要求規范功能聲稱管理,“不得以保健功能命名”等,并開展非法添加藥物、非法宣稱功效問題專項治理;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9部門聯合開展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僅在半年時間內就查處違法案件1.2萬余件,涉案金額3.6億元。
2018年3月新一輪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成立,市場監管進入新階段,涉及瘦身產品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專項行動陸續出臺。
新年新氣象。2022年開年,市場監管總局就發布重磅公告。在納入功能目錄的24項保健品功能中,僅“有助于調節脂肪功能”“有助于消化功能”“有助于潤腸通便功能”與瘦身有所關聯。除保健功能已取消的產品外,自公告發布之日起5年后,保健功能與《功能目錄》不符的保健食品應停止生產銷售。
新規能否引領瘦身行業進一步規范化?值得期待。(聶聶)
來源:大陸質量每日熱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