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娘是誰?這是一個群體,通俗來講,就是吃藥來讓自己“變娘”的男人們。他們生理性別一般為男,心理性別為女。大陸的藥娘,多數藏在不為人知的社會夾縫里,離每個人的生活很遠又很近。
跨性別者
藥娘是大陸的網路用語,專指通過服用或注射藥物等手段,抑制身體男性化,使其生理狀態(主要為體貌特征)更趨女性化的男性或雙性別者,通常屬于跨性別群體(LGBTQ中的T)的一個分支。
他們一般被稱為性別認同障礙,或許是因為家庭環境,或許是因為校園暴力,或許只是簡單地認為,自己本就該是女生。
性別認同障礙,又稱性別改變癥、易性癥、變性欲。
是指一個人的性別自覺與其生理性別完全相反,極想改變其性別。
目前原因不明。性染色體和性征沒有找到異常,也未發現確切的遺傳證據。
一些學者認為是胚胎發育時激素不協調的影響所致。另一些則認為是后天幼年性指定和習得行為,家庭環境或養育上的問題。
美國精神病學會在2013年5月出版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
DSM-5去除“性別認同障礙”診斷名稱,也就是認為,性別認同的差異不再視為一種障礙或疾病,性別差異認同的“去病化”,也讓多元的性別認同“正常化”。
對于跨性別者的處理,常從心理、激素和手術三個方面入手。
而藥娘,顧名思義,是需要吃藥,也就是服用激素。
“吃糖”
我們知道,女性的第二性特征都拜雌激素所賜,進入青春期有了月經之后,隨著排卵的出現,雌激素才出現,所以才有女大十八變一說。
比如柔美的嗓音,飽滿的胸臀,嬌嫩的皮膚,細小的毛孔等等。而男人吃了雌激素,也會擁有這些第二性特征……
藥娘通常是已經決心要變性了,在變性手術前這段時間,使用激素來誘使身體發生轉變,藥娘圈管這叫“吃糖”。
在藥娘圈子的交流過程中,大家默契地用“糖”指代“藥”。
作為約定俗成的規律,很難弄明白“糖”在最開始是以愛稱的身份出現,還是單純地作為圈子行話,方便隱藏秘密。
可以肯定的是,小朋友一定不會喜歡這些糖,因為這些“糖”除了口味很怪之外,還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比如惡心、乏力、想吐……
不過這也是藥娘們在不敢貿然做手術與迫切希望完成性別轉換之間作出的妥協,有少數藥娘迫于各方壓力終生服藥不手術。
藥娘通常服用的藥物有三大類別,分別是抗雄激素藥物,雌激素,以及孕激素。
在吃“糖”之后,藥娘的身體會發生明顯的生理變化:乳房發育、胸部出現硬核;性欲和勃起功能下降、睪丸尺寸縮小;與肌肉質量相比較,身體脂肪的百分比較為增加;體毛長速變慢,臀部變大;體重以及體能(力量、耐力等)均是大幅下降。
也曾有人在論壇中發過帖子,記錄自己一年中吃藥的經歷。
藥娘群體日漸活躍,但藥娘圈內常出現亂吃藥、用藥過度等問題,可謂是“以身試藥”。
要知道,長期錯誤得服用激素,除了惡心、頭痛、無力、嗜睡等副作用,這些激素類藥物會引起抑郁、狂躁。
在生理上,可能出現高鉀血癥、心血管意外和栓塞等,對肝和腎的功能都有影響,且藥效不可逆。
事實上,這類激素類藥物對身體傷害之大已經到了不可能被忽視的程度,可就算如此為什么藥娘依然會如此選擇?
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性別認知障礙帶來的痛苦遠大于服用藥物。
許多藥娘的終極目標是性轉,在進行手術之前,他們只會像漸近線一樣持續女性化。
也就是說,與遙遠夢想相對應的是,藥娘沒有康復一說,藥不會停,傷害也不會停。
“買糖”
上述的這些“糖”,無一例外的,都是處方藥,一般渠道下是無法購買的。
而又要隱藏身份去購買,那么也只有那么僅僅幾種的購買渠道“線下購買”、“熟人”、“電商黑市”。
“線下購買”容易暴露身份,而“線上熟人”的話往往風險很高,一不小心就會上當受騙。
對于這些有利可圖的商人們來說,在電商黑市中仿佛看到了希望,通過喬裝打扮的店鋪來為“藥娘”們進行售賣。
“秋名源”就是其中做得較好的一家,藥娘圈子開玩笑稱其為“藥娘領袖”。
從表面來看只是一個簡單的盆栽店,但其實背后是有著相應的交易暗語的。
但是藥三分毒,長期服用藥物的“藥娘”們,身體產生的副作用也是無法避免的。
對于決心想要變身的“藥娘”來說,往往這些副作用也在堅持之中忍受了過去。關注訂閱號詭不言,每天推送詭聞怪談,人性獵奇。而這,也僅僅是他們悲慘生活的一點。對于這些處方藥物和以后的手術來說,費用的花銷也往往是一大筆數字。
在生活的逼迫下,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賺錢。
對于這群大多數以未成年人為主的藥娘來說,藥娘未成年的身份讓資本很難榨干他們的價值,只有鋌而走險的黑中介才敢渾水摸魚。他們認為藥娘最值錢的,就是身份和身體。
藥娘圈子和二次元圈子在COSPLAY領域相交,有的藥娘會兜售自己的COSPLAY照,膽子大一點的,會放一些更大尺度的照片。
在大陸很難看到“藥娘”援交的資訊,但在推特上,這樣的謀生手段比比皆是。
一次線下的錢s交易,少說可以換來六七百元,足夠買好5盒土耳其色譜龍,按每天50mg來算,可以吃300天。
為了打針,為了吃藥,為了做手術,在生活的壓迫下,更在被外人當變態,親人又反對,買藥吃藥都沒保障,吃完了還副作用一大堆的情況下,大部分藥娘活得很糟心,甚至自己都懷疑自己。
可以說藥娘這一生的經歷是異常的坎坷和艱難。
藥娘選擇以吃藥的方式與身體進行斗爭,然而他們需要斗爭的,又何止是身體而已。
許多藥娘偷偷吃藥,為的就是最終走到變性手術那一步。
但2009年國家衛計委辦公廳頒發的《變性手術技術管理規范(試行)》中規定:變性手術除了需要有精神科醫師開具的易性癖病診斷證明,還需要一個已告知其直系親屬擬行變性手術的相關證明。
這意味著大陸的藥娘必須先取得家人的同意,但很多父母對于這一突如其來的狀況根本難以接受。
對于藥娘們來說,陌生人無法理解,親人強烈反對,這種情況導致心理產生的負能量非常多,許多藥娘都患有抑郁癥,甚至一直有求死念頭。
隨著藥娘圈逐漸低齡化、無序化、半公開化,藥娘圈里的很多人都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青春期本身就非常不穩定,容易受到各種觀念的影響。
在沒有真正對自己內心想法有所確定的時候,盲目行事,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甚至走向極端。
僅有部分藥娘會在后期實施變性手術。有一些藥娘實在等不下去了,不惜“自我鹽割”。
然而,大血管一旦不小心破裂,結果是致命的。
我們可以試著去體會那些藥娘們的無力感和挫敗感,但必須指出,在沒有專業醫師指導下隨意吃藥和自切睪丸都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是不理性的做法。
抱團取暖
相較于被更多人所認知和理解的同性戀群體,藥娘這一群體隱秘和邊緣得多,她們在大眾視野的邊緣處生存與抗爭,找尋著一抹亮光。
之前,在百度貼吧里搜索“藥娘”兩個字,會出現一個發帖數接近兩百萬的“藥娘吧”,里面有近十萬人保持常年活躍,已經形成了一個突出的亞文化領域。
在貼吧的置頂帖里,用紅字標注出來的是:【科普】偽娘、女裝子、藥娘、人妖區別
這些藥娘在生活里往往困在不被大多數人理解的孤獨環境里,網路社交給他們打開了找到同類人群的便捷渠道。
這個近十萬人活躍于其中的貼吧還只是冰山一隅,但外界對這個群體卻往往鮮有耳聞。
除去貼吧,藥娘較為集中的平臺還包括QQ群、微信群、新浪微博和部分獨立網站,這些社區的共同點是經常被查封。
2014年左右,百度貼吧掀起掃皇大潮,誘導未成年人“吃糖”的藥娘吧,被冠上瑟情敏感的名頭率先淪陷。
從最早的“藥娘吧”到“第三類天使吧”,再到“天使的花園吧”,其實貼吧官方已經封禁了5個比較大的藥娘社區了。
組織被打散,他們只能躲在一個個QQ群里,扎根在互聯網隱秘的角落。
遇到不順心的時候,藥娘們會相互鼓勵:“笑著接納自己”、“要堅強”、“加油”、“佩服你的勇敢”、“愿世界溫柔待你”。
面對一些年齡尚小,正準備進入圈子的準藥娘,多數老人會勸他們想好各方面的問題,當然,他們說的最多的是“遇到困難隨時可以找我私聊”。
這樣的和諧在此起彼伏的雜音中顯得珍貴,藥娘的喜悲沒人看見,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一群用藥物滿足心理需求的人,在孤獨中抱團取暖……
“我們不是怪物,只是想做回真正的自己”,這是每位藥娘的心聲,
事實上,我們看到,許多網友表達了自己理解、認同的聲音——
一位來自四川的藥娘的母親顯得平靜一些,她覺得兒子即使一輩子一個人過也沒什么:“大不了媽陪你一輩子”。唯一的遺憾是自己可能沒有機會抱上孫子了。
原生性別本來就不是我們能夠選擇的,大部分藥娘都是為了使自己成為應該屬于的那個性別。
如果非要說的話,那這一定是上帝在安放靈魂的時候出了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