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孢就酒,說走就走”?危險!服用這些藥物千萬別喝酒…

公眾科普 科學傳播!點擊上方藍字一鍵關注




本文專家:王維波,東營市人民醫院,內分泌臨床藥師


本文審稿:金銳,首都醫科大學部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 副主任藥師


過年,很多人都會約上三五好友相聚暢飲。


但你知道嗎?喝酒其實也有很多講究。


尤其是正在吃藥的朋友們,可千萬別一時疏忽,真的青春獻給小酒桌了。


經常聽到一種說法,頭孢就酒,說走就走?到底是真是假?


新聞截圖


那除了頭孢,還有哪些藥物也不能和酒一起服用呢?


今天這篇文章就一次性給大家說清楚,為了健康,建議觀看后收藏……



頭孢就酒,說走就走?


頭孢就酒,說走就走?可能很多人聽過這句話,但市面上的說法都真假難辨。


先說結論,“頭孢就酒”確實會引起雙硫侖樣反應,危害生命健康。



如果喝酒后吃了含“甲硫四氮唑側鏈”的頭孢,會使酒產生的乙醛無法氧化為乙酸,在體內蓄積。


一般半小時左右(早約5分鐘,慢的話1小時),輕者出現面部或全身皮膚潮紅、頭昏、頭痛、心慌、惡心、嘔吐、發熱等癥狀,嚴重者可能出現胸痛、呼吸困難、休克甚至意識障礙、大小便失禁等,危及生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頭孢就酒”引起的雙硫侖樣反應。


有人也會問了,那如果吃其他類藥物,是不是就沒事了?


除了頭孢還有哪些藥物,不能喝酒?


1) 不含“甲硫四氮唑側鏈”的頭孢:


如頭孢曲松、頭孢他啶,仍然有致雙硫侖樣反應的報道,也歸為可引起雙硫侖樣反應的藥物。


2) 其他類抗生素:


如甲硝唑,呋喃唑酮,可引起雙硫侖樣反應。


3) 含對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藥物:


如感冒靈,損害肝臟,增加肝衰竭風險。



4) 解熱鎮痛藥:


如阿司匹林,增加胃腸道潰瘍和胃出血的風險。


5) 降壓藥:


如硝苯地平,可引起血管擴張,進而造成血壓過度下降甚至休克。


6) 抗心絞痛藥:


如硝酸甘油,引起血管擴張,導致劇烈頭痛、低血壓。


7) 降糖藥:


如胰島素,能增加胰島素分泌,容易導致低血糖的發生。


8) 安眠藥:


如阿普唑侖,使人反應遲鈍、昏睡,甚至昏迷不醒,引起血壓下降、休克等嚴重結果。



9) 抗癲癇藥:


如苯妥英鈉,會降低藥效,影響癲癇的控制。


10)抗過敏藥:


如氯苯那敏,可引起嗜睡昏迷。


當然,上述情況的發生,具體和吃藥種類、藥量大小、飲酒量多少、吃藥和飲酒的間隔、個人的代謝等都有關系。


所以,吃藥期間最好不要飲酒,但如果吃著藥,又不可避免地要喝酒,該怎么處理呢?


正常吃藥后幾個小時可以喝酒?


至于喝酒后多久才能服藥, 目前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具體需要看個人對酒精的代謝情況。


一般身體內的酒精三天基本都會代謝完,所以喝酒三天后再吃藥,老年人要再延長時間。


那吃藥后多久可以喝酒呢?


對于引起雙硫侖樣反應的藥物,建議七天后再飲酒,因為一般情況下七天后藥物會基本都代謝完。


吃藥后不小心喝了酒,怎么辦?


服用了能引起雙硫侖樣反應的藥物:


立即停止飲酒,注意保暖,飲用糖水,促進排尿,平臥休息等,癥狀輕者一般可自行緩解。


如果出現較嚴重癥狀,如發現面色蒼白、大汗不止、嘔吐等癥狀,應立即撥打120,同時催吐,清除口腔和鼻腔嘔吐物和分泌物。頭偏向一側,以防引起窒息。



服用了不引起雙硫侖樣反應的藥物:


多喝溫開水、蜂蜜水等,加快排尿,使酒精迅速排出體外;


多吃梨、橘子、蘋果、西瓜等水果,促進酒精的分解;


適量飲牛奶,緩解酒精在胃內吸收,保護胃黏膜;


飲濃茶,解除急性酒精中毒等。


如果喝酒后出現的嚴重不適,要立即就醫治療。


要知道吃藥不喝酒,喝酒不吃藥才是最保險的。


藥期間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有些家庭常備藥物,如復方甘草口服溶液藿香正氣水,平時我們常吃的酒心朱古力醉蟹蛋黃派腐乳都含有酒精成分;或者將酒精外用用于皮膚消毒、降溫等,與某些頭孢等藥物一起使用,都可能引起雙硫侖樣反應。


對于糖友來說,避免空腹飲酒,以防誘發低血糖,長期會引起血糖升高。



對于高血壓人群來說,少量飲酒或飲酒初期血壓會明顯下降,長期會引起血壓升高。所以能不喝酒就別喝,實在想喝,每次白酒最多1兩,啤酒1瓶,紅酒1小杯,女士減半,每周不超過2次。


除了避免接觸酒精,生活中的其他東西也會影響藥物的作用。


如茶葉中的咖啡堿、茶堿等物質會和阿司匹林產生作用,降低藥效。一般服藥后間隔2個小時再飲淡茶。



蜂蜜中的酶類物質會和感冒藥中的對乙酰氨基酚發生作用,影響其退熱效果。所以感冒藥不要用蜂蜜水送服,兩者最好間隔4小時以上。

所以大家知道了吧

頭孢就酒,說走就走

并不是一句玩笑話

頭孢不就酒,健康記心頭!


2021年2月11日—2月26日

每天15:00—23:59

科創大陸紅包活動

等你來

長按或掃描下方二維碼參與!





















































本文有科普大陸水印的圖片均來自版權圖庫,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

支持我們請分享評論 點贊 在看☟

























今日熱點ID:Science_China








公眾科普 科學傳播

大陸科協官方微信 國家科普平臺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