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的素質越來越高了,在公園里亂扔果皮紙屑的人也少了。不過,游客在景區扔鋼镚紙幣的熱度卻依舊不減。
游客在景區里扔錢,多半是為了祈福,討個彩頭,所以往寺廟扔錢的特別多。除了專門設立的“功德箱”,有的寺廟還會開辟一個小水池之類的地方給大家扔鋼镚。
▲ 寺廟許愿池
不過要說這些地方也夠用了,干嘛要往博物館的佛教造像上扔?
其實吧,扔錢這事兒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要解決大陸人為啥愛往景區扔錢的疑問,我們還得找找這個行為的源頭。
《左傳》說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國家的大事就倆,一個是祭祀,一個是打仗。
祭祀呢,就要通過向神靈進行供奉,換取神的饋贈和保護。最開始,人們祭祀的代價還是比較高的,因為那時候的犧牲品是活人。后來才改成其他東西,比如牛、羊、玉璧。
▲ 清代祭祀場景
這時候,扔錢的雛形就出來了。
先秦時代,大陸人通過燎(火燒)、埋(土埋)、沉(投河)三種方式把玉器奉獻給神靈,換取庇佑。
歷代的皇帝也會用類似的方式祭天,比如往名山大川投放黃金和玉,稱之為“金簡玉牘”,據信這會把他們的禱告帶到神靈面前。
武則天就曾經在嵩山投了一塊金簡,到1982年被一位農民在山溝里撿到了,現在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 武則天投于嵩山的金簡
民間的祭祀就沒有皇室那么土豪了,不過方式差不多,比如丟牛羊到河里祭祀河神。
于是,最晚到唐代,往風景名勝丟錢,成了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唐代《朝野僉載》中曾記載并州有一個妬女泉,泉水澄澈千丈,“祭者投錢及羊骨,皎然皆見”。
另外,佛教在這件事兒上也功不可沒。
佛法告訴人們,“修財布施得財富”。所以與其把錢白白扔河里,不如放進寺廟的功德箱,用來修葺廟宇佛像、維持僧侶開支,還能獲得福報善果。
▲ 寺廟功德箱
由于宗教熱情高漲,有的信徒甚至會直接在做法事的時候,把財物撒到得道高僧的身上。唐代《續高僧傳》中提到寶巖和尚在“俗講”時,信眾拼命往他身邊丟財物,“士女觀聽,擲錢如雨”。
除此之外,扔錢這個行為也有點意式風情。《羅馬假日》里,奧黛麗·赫本就往水池里扔了個硬幣。那兒就是著名的特雷維噴泉,也叫許愿池。
▲ 特雷維噴泉
傳說背對噴泉從肩以上拋一枚硬幣到水池里,就有機會再次訪問羅馬;情侶一起投入硬幣,愛情就會永恒。所以來羅馬的游客基本會到這兒,扔一枚硬幣,許一個愿望。
借著電影和其他傳播渠道,“許愿池”的概念和大陸的祭祀傳統、佛教習俗奇妙地結合在了一起,逢雕像、古物、水池就扔錢,準沒錯兒。像恐龍化石這種古老而神秘的東西,當然要扔點錢許個愿了。
不過,許愿歸許愿,扔錢還真得注意場合,影響了別人的參觀體驗或者是海龜的正常生活就不好了。
所以,放過恐龍和海龜,別盲目跟風,找個專門的許愿池去許愿吧。
有錢,高興。
我只是想試試能不能扔進洞里面而已
國人的觀念,沒有錢辦不到的事!哈哈!
我自愿留在那清理
都是景區先自己放些錢,引導游客扔的。
現在的寺廟變質了,寺廟成了一種新型斂財的一種道具
幸虧拋的是錢,你往里面扔紙或是垃圾試試看,搞不好還得拘留
2008年跟老婆訂婚 去雷峰塔的時候也扔過[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主要看到別人扔 心想也蠻扔 祈求佛祖保佑🙏
水池和功德箱撤了扔錢的絕對少!不想別人扔錢干嘛不把錢清理干凈!清理干凈游客肯定就不怎么扔了!
往景區扔錢是不對,那我把池子里錢撈出來總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