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發性疾病包括斑禿、雄激素源性脫發(又稱男性型脫發、脂溢性脫發)、化療性脫發、老年性脫發及瘢痕性脫發等類型。
脫發癥,可歸屬于中醫學中的“斑禿”“油風”等病范圍,是臨床常見疾病,以毛發減少為特征。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的壓力越來越大,飲食文化過于復雜,造成脫發性疾病發病率逐漸上升,發病年齡逐漸減小。
現代醫學認為,引起脫發的原因主要有:
1.感染與血流灌注異常。頭皮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導致脫發的原因,細菌、真菌的感染,病毒的侵蝕都能導致毛囊的損傷,臨床表現為頭皮瘙癢發紅,發根處皮脂屑堆積,頭發從發根處2~3mm折斷或感嘆號斷發。毛發的生長和再生有賴于對毛囊的足夠營養供血,頭皮微循環灌注障礙可使血液灌注流速及流量下降,導致毛囊供氧減少以及影響頭皮毛囊的正常營養,從而導致脫發的產生。
2.激素代謝調節機制的紊亂。常見脫發性疾病雄激素源性脫發或男性型脫發,可以定義為敏感毛囊荷爾蒙失衡并不斷小型化的過程,與睪酮及其代謝產物二氫睪酮水平升高直接相關。睪酮轉化成的雙氫睪酮可使毛囊萎縮致毛發脫落。
3.免疫學發病機制。脫發與人體免疫失調直接相關,各類細胞因子在脫發發生發展過程中干擾毛發生長周期,抑制健康毛發生長導致脫發。
4.遺傳表達機制。脫發的發生機制還有可能與遺傳機制密切相關。
中醫治療脫發歷史源遠流長,古代文獻中早就有相關記載,中醫認為,脫發與人體腎、肝、脾及氣血密切相關,《諸病源候論·毛發病諸侯》強調“若血盛則榮于須發,故須發美;若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故須發禿落……若血氣盛則腎氣弱,則骨髓枯竭,故發變白也”,明確指出毛發正常生長需腎氣強盛,亦需精血濡養,提出脫發主要病機為肝腎不足,氣血虛衰。
1.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證:“發者血之余”,“肝藏血”,腎,“其華在發”,且“乙癸同源”,精血互化。肝腎虧損則發枯毛落。
2.氣血兩虛證或心脾兩虛證: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心血耗傷,毛發失于濡養而脫落。
3.血虛風燥證或肺經風熱證:素體血虛,風熱之邪侵襲,皮毛失于濡養而生風化燥,瘙癢脫落。
4.瘀血阻絡證:瘀血停聚,新血不生,毛竅失養;或因情志不暢,氣滯血瘀,或因內傷雜病,氣虛血瘀。
5.脾虛濕熱證:飲食不調,濕熱蘊結脾胃,脾失健運,胃失納降,氣血生化不利,毛發不固。
6.肝郁化火證:因七情內傷,肝氣郁結日久化火,氣火升騰,毛發脫落。
在治療中,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急者選用清熱、疏肝、理氣、活血、祛瘀等治法以瀉實治標;緩者選用補氣、養血、滋肝、益腎、健脾、益胃等治法以補虛治本。
皮科名家們常選用經典方化裁治療脫發,如補益肝腎,養血填精的神應養真湯、二至丸、七寶美髯丹、斑禿丸、六味地黃湯、右歸丸;補益氣血的四君子湯、八珍湯、黃芪建中湯、圣愈湯;清熱祛濕的平胃散、黃連解毒湯、龍膽瀉肝湯、枇杷清肺飲、祛濕健發湯;解郁安神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養血潤燥的當歸飲子、苣勝子湯;活血通絡的桃紅四物湯、通竅活血湯、補陽還五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