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幾年前的“公知\”群體?為何當年頗有影響而現在大多沉默了?

我也是六十來歲的人了,八十年代曾到德國留學生活了十來年。出國前我也是崇洋媚外分子,出國后開闊了視野,近距離觀察所謂的“民主社會”,感覺也是人間,也有酸甜苦辣,還有對東方強烈的傲慢與偏見。在西方文化中浸耘十多年,才知道大陸文化的博大精深。回國后更感到了大陸一日千里的發展速度,但也失望地發現,大陸的很多老同學和朋友的世界觀居然毫無半點改變,依然崇洋媚外如故,明明是井底之蛙,不過讀了幾本翻譯文,還自以為很有點“批判精神”? 明明精神被殖民了,卻自以為思想上高人一等。不說了,沒有親歷參照環境,永遠會在一種虛幻的意識中自鳴得意,除非去到其崇拜的國度生活個幾年,如公知喬木一樣體驗一下外國實際生存的酸甜苦辣,這些人一般會帶著一種進入不了“天堂”的遺憾步入墳墓,卻丟下了身邊一些沒有發現的美好事物。

要改變,主要得靠新一代了,很多老一輩,特別是知識分子,崇洋媚外中毒已經很深,沒有經過中外發展對比和長期親臨兩邊生活,那種西方絕對強勢的印象已經深入骨髓,這輩子都很難改了。我在德國多年才開始領悟,回國后大多數老同學和朋友的思想還是文革后的老一套,跟著西方走那叫“歷史潮流”,凡對此有不同意見的,就叫“極左”。

5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隨著中西方資訊交流越來越多,大陸的網民也越來越成熟,理智。不再一味地被動被人牽著鼻子走,某類公知的市場也就越來越狹窄。

  2. 什幺公知?言論自由,各抒己見,對于不同意見不要姜加指責。社會只有象蔡元培先生那樣給予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思維潛能,推動人類和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象春天一樣。而不是一個思想,一種言論,象冬天一樣。

  3. 當年“方方”為韓寒的\

  4. 感謝大清對傳統文化的堅持,從短期利益看.近代如果全盤西化確實能加快現代化進程;但從長遠利益看,傳統才是立國之本,人類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文化的復興才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5. 寫得好,這類公知其實就是美國和西方國家在大陸培養的一股反華勢力,他們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資源,有針對性的在行動,這些人應該能夠通過大數據分類核查,全部清理一下,把這些雜草清除掉才是

  6. 也就是2020年,發生了太多打臉這些所謂“公知”的事情。所以那些貶低自己國家抬高外國的所謂“公知”,很自然的就慢慢的失去了自己的市場。“公知”,甚至已經成為一個貶義詞。當一群人的立場發生淪陷的時候,他們當然只能選擇集體沉默了。

  7. 如果社會失去了批評的聲音,接下來會失去辯論的聲音甚至于討論的聲音,這種沉默將是不祥之兆,是可怕的。有許多批評者是獨立思考者,大多能以民族利益為出發點去思考和發聲。逆耳忠言,不可上綱上線。他們是國家的稀缺資源。

  8. 以前歐美基礎設施交通道路比大陸要現代化的多,公知們老拿這個說大陸落后。現在大陸趕超了,公知們又酸溜溜的,說什么發達國家不是你高鐵機場高速路高樓大廈有多現代化,而是在于關注弱勢,關注細節,關注未來。張維迎就是這么說的,大陸怎么都是不行,西方陰雨天的月亮也是亮的

  9. 公知實際是西方反華勢力的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代理人,國家要全面,徹底,嚴厲打擊。

  10. 被民眾看穿了他們的騙術,沒人捧,還不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