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總覺得自己發燒了,其實沒燒?
專業術語上將這種情況稱作“感覺障礙”。生活中常見包括感覺增強、感覺減退感覺倒錯和內感性不適四種情況。
感覺增強是指對于一般性的刺激做出強烈的反應,比如:普通的燈光下,患者感到異常刺眼;或者對于談話聲音感到異常震耳,為此感到煩躁。感覺減退則與感覺增強相反,常見的例子如:某患者在昏睡或者昏迷狀態下,對于一般的疼痛感覺降低等。
感覺倒錯是指對外界的刺激產生性質相反的感覺的情況,比如:在比較熱的水中,有些個體感到水溫涼。
內感性不適則是指不適感來自于患者軀體的內部,比如:有些患者總是感覺自己腹腔里說不出的難受,更有形容自己腸子被牽拉、扭轉的疼痛。
出現感覺障礙的原因有很多,但更多以精神科常見疾病為主,比如抑郁癥、焦慮癥、神經衰弱、以及其他一些重性精神疾病。
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么總覺得自己發燒,而檢查卻沒有異常發現,我想,這很可能就是今天我們說的感覺障礙。這種情況多見于中年女性朋友,這些人群大多存在一些共同點:
1,社會生活與家庭生活存在沖突:與傳統文化不同,現代女性要參與社會生活。因此比男性多背負一份家庭中的工作量,從而加大了心理壓力。
2,職業角色與家庭角色沖突:工作單位要求她們是具有敬業、進取和開拓精神的職員;而家庭中卻要求她們成為溫柔、賢惠的妻子、母親和兒媳。
3,主觀期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不少中年女性事業心較強,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自我期望值更容易遇到挫折,難以實現。比如由于女性的年齡特征,人到中年就會感到力不從心。于是也容易導致心理壓力。
4,生理上的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雌激素孕期激素水平降低,從而出現一系列的軀體癥狀,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更年期綜合征”,尤其一些個體會出現提前出現更年期癥狀。
綜上,過重的心理壓力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產生,所以,不單單是我個人,很多醫生都發現,這種莫名的身體不適(包括冷、熱、疼痛、疲勞感)大多集中在中年女性朋友身上,而且即便休息也不易緩解。于此伴隨的大多還有失眠、頭暈、月經不調,最終引發的焦躁、易怒、抑郁等一系列情緒癥狀。
應對以上的情況,我們可以選擇藥物治療和自我心理調節兩種方式:
一,藥物治療:現代醫學認為:人在抑郁、焦慮的同時,大腦內的神經遞質會發生一些變化,其中以五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的減少為主。而二者的減少就會引起軀體對痛覺神經的抑制減弱,所以,抑郁、焦慮時,人們更加容易出現疼痛感,或者說疼痛感增強。
基于這個原理,那么,通過一些抗抑郁、抗焦慮藥物治療,會使腦內的5-HT和NE逐漸恢復,從而改善或者緩解抑郁、焦慮,那么也就間接的緩解了我們今天所討論的感覺障礙(即疼、熱、冷、麻等不適)。
另外,對于那些更年期女性來說,也可適當補充雌激素來對抗更年期癥狀。
二,自我心理調節:
1,是增強適應能力:面對問題,能夠作出客觀、理智的分析,遇到矛盾時,不憂愁,不沮喪,保持樂觀、從容的心態。
2,注意情緒的調節緒:我們的身體是會隨著人的情緒的變化而出現相應的變化的,輕松愉快時,脈搏、血壓、胃腸蠕動、新陳代謝,都處于平穩協調狀態,體內的免疫活性物質分泌增多,抗病能力增強:相反,不良情緒時,可導致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病甚至癌癥的發生。因此,調節情緒,正確對待發生的心理沖突,讓自己心里多一些樂觀開朗與平和安寧尤為重要。
3,解脫壓力,別和自己過不去:要做到不鉆“牛角尖”,自我安慰,自我解脫,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4,舒適的人際關系:從道德倫理來講,我們要理解、尊重他人,真誠相待,對人多一些理解與寬容,但從實際中來講,從另外一個勁角度,我們可以回避那些經常令我們反感、厭惡的人。
5,合理安排生活節奏:做到起居有常,睡眠充足,有勞有逸。學會在繁忙中求得休息,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工作之余養花種草,欣賞音樂,練習書畫,可以怡人情志,調和氣血,緩解壓力,增進身心健康;同時注重運動,這些都是減壓的良好方式。
正在吃抗焦慮葯,早晚各一次葯,至徬晚人會覺發熱,微抖很難受,但吃下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