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最全梵高自畫像”展上,見證梵高跨越法國三城的非凡人生

每座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在英國倫敦的考陶德美術館,承擔這一地位的是梵高的名畫《耳朵包著繃帶的自畫像》。

《耳朵包著繃帶的自畫像》文森特· 梵高 1889年作

倫敦考陶德美術館 藏

這是梵高最著名的自畫像,也是藝術史上最著名的自畫像之一。畫面中這個精神崩潰后自殘的男人的形象,引發了后世對于這名藝術家長達百年的誤解,但也提醒我們注意:

關于梵高,他的藝術神話總是與他非凡的個人生活、以及他令人驚嘆的畫作息息相關。

正在倫敦考陶德美術館舉辦的繪畫展Van Gogh. Self-Portraits試圖更進一步地展現這一點。

Van Gogh. Self-Portraits展覽現場

倫敦考陶德美術館

這是有史以來最全面的有關梵高自畫像的展覽,來自阿姆斯特丹、華盛頓特區、芝加哥和巴黎等地的梵高自畫像被精心挑選出16幅,數量占到了梵高創作的自畫像總量的一半。

從早期創作于巴黎的《戴深色氈帽的自畫像》,到1890年去世前繪制的最后一幅自畫像,梵高一生共繪制了35幅自畫像,考慮到他短暫的藝術生涯,這個數字是驚人的。

這些畫作的數量之多,它們引人注目的畫面張力,還有藝術家本人極易辨識的面部特征,也讓梵高成為藝術史和流行文化中最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

梵高部分自畫像

畫家留在這些肖像中的形象——留胡子、不留胡子、頭發剪短、頭發剃光、蓬頭垢面、生病、身體好轉、自信、緊張、孤僻、拔牙后臉頰凹陷、沒了耳朵,提供了他的身體狀況、自我形象和心理狀態的解讀參考。

更重要的是,它們還可以被視為梵高追求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的證據,被視為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研究繪畫及個人風格的實驗,以及,表達信念:

梵高始終認為,繪畫可以做到當時新興的攝影不能做的事情。在他看來,藝術家可以借由繪畫尋求一種“更深層次的相似性”,這是從“畫家靈魂深處”的感覺中浮現出來的。而肖像,特別是自畫像,讓梵高有大量的機會去發展他的藝術技巧以及觀念。

“我最熱愛的題材——遠遠超過其他題材——是肖像畫,現代肖像。”

——文森特·梵高

相較于其他的繪畫主題,自畫像始終有一種獨特的親密性,讓我們能正面直視藝術家心靈中更為隱蔽的角落。而對于藝術家,自畫像也是一種技術考驗:如果能畫出自己頭部的復雜色彩,“我肯定也能畫出其他男人和女人的。”在1886年12月至次年1月間創作的一幅畫中,梵高臉上順滑的紅胡子幾乎完全停留在陰暗中。但短短幾個月后,它變成了熾熱的深紅色和橙色,呈現出粗大的斷線。這是一個驚人的發展。

梵高各個時期創作的自畫像

這些技術上的探索跟隨梵高在故鄉荷蘭、巴黎、法國南部等多地輾轉,在短短5年間,留下了一幅幅包含情感深度和心理洞察力的杰出作品。盡管在此期間,梵高遭受了身體和精神的重創,但他始終堅持著,在“靈魂深處”尋找一種原創的表達。

梵高在巴黎

1886年2月-1888年2月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他早年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最后投身于繪畫。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

在荷蘭傳統畫派中,倫勃朗是一位執著于創作自畫像的繪畫大師——他在40年的職業生涯中創作了40多幅自畫像。

倫勃朗自畫像 1659年作

梵高早期的自畫像風格顯示出他對這位荷蘭同胞的致敬;在自畫像的創作時間與數量上,梵高甚至比倫勃朗更加執著于這一主題——他在1885至1889年,短短五年間就創作了三十余幅自畫像作品。

梵高自畫像如此高產的原因,一是出于現實考量,二是由于練習的需要。梵高的最早一批自畫像創作于巴黎,當時他與兄弟提奧同住,生活節儉,無法支付聘請模特的費用;此時,梵高接觸了大量有關現代藝術的新鮮技法,激發了他的創作激情,自畫像便成了梵高進行大量藝術練習的重要主題,不同的繪畫技法在他的自畫像中碰撞、融合,導致了作品風格的迥異與多變。

梵高的巴黎之行始于1886年2月。此時的梵高初來乍到,對巴黎藝術界、特別是對現代畫派幾乎一無所知。在創作自畫像時,他還帶有荷蘭傳統畫派的明顯風格,例如《戴黑色氈帽的自畫像》:

《戴黑色氈帽的自畫像》文森特·梵高 1886-1887年作

梵高博物館 藏

這幅畫是梵高抵達巴黎后創作的最早一批自畫像之一,畫中背景暗沉,筆觸拘謹,最光亮的部分在臉上——這借鑒了倫勃朗對人物肖像舞臺劇般的光影處理方法。這種視覺效果就好像畫中人物站在黑色舞臺上,一束強光打在他的臉上。類似的作品還有梵高于同年創作的《叼煙斗的自畫像》:

《叼煙斗的自畫像》文森特·梵高 1886年作

這幅畫透露了梵高作畫時吸煙的小癖好,他曾說:

“那些最美的畫,都是我在床上抽著煙斗,在半夢半醒狀態中畫下的。”

在提奧租到了更大的公寓,并為梵高租來了一間工作室后,梵高的重心開始轉移到對現代畫派的探索中,比如當時風靡巴黎的新派畫法——點彩派,并將其運用在他的自畫像中:

《自畫像》文森特·梵高 1887年作

點彩是梵高在其他地方都沒有遇到過的繪畫技巧,由喬治·修拉和保羅·西涅克率先開創。梵高在結識了西涅克后,開始以高度個性化的方式運用它。這幅自畫像中,雖然梵高的胡須、頭發和臉部都是用顏料勾勒出來的,但他的夾克和背景上都附有點彩派風格的色彩明亮的點塊裝飾。

在巴黎,梵高創作了35幅自畫像中的26幅,其中一些自畫像的畫法非常明確,是對點彩技法的探索,另一些則畫風自由,比如1887年的《戴草帽的梵高》:

《戴草帽的梵高》文森特·梵高 1887年作

與他高度控制的“點彩派”肖像相比,這幅畫采用了富有表現力的筆觸來創造一種緊密的構圖。大量的油彩柔化了輪廓,梵高以直覺的方式統一了圖像。畫面中戴草帽的梵高就像一個生活在南法陽光下快樂的農民,南法的陽光、麥田、花園等色彩鮮艷的風景的確使梵高心馳神往。

電影《至愛梵高》片段

1888年,在巴黎生活兩年后,梵高情緒上的不穩定導致他與提奧的相處開始變得困難。此時,梵高認為,徹底換一個地方生活可能會使他煥發活力。

《作為畫家的自畫像》創作于1888年初,是梵高在巴黎創作的最后一幅肖像畫:

《作為畫家的自畫像》文森特·梵高 1888年作

這幅畫中梵高的頭發特意用偏黃的顏色描繪,與衣服的藍色形成了鮮明的互補色——這是梵高在巴黎兩年間學到的知識的應用。

在創作這幅畫期間,梵高開始嘗試通過繪畫表達藝術家的心理圖像,但他承認成功實現這一目標具有相當的困難:

“畫自己——無論如何與照片有所不同……并且尋求比攝影師更深刻的相似性,這不是容易的事。”

(《凡·高的肖像》)

帶著對擁有“更多的顏色、更多的陽光”的渴望,1888年2月19日,梵高登上開往法國南部的通宵列車,離開了巴黎的薄霧與雨水,前往阿爾勒。

梵高在阿爾勒

1888年2月-1889年5月

阿爾勒是普羅旺斯的一個小鎮,梵高在此地定居主要為了體驗更強烈的色彩:

“被這樣的顏色包圍對我來說是一個新鮮的感受,并且讓我極端興奮。”

(《凡·高的肖像》)

在此期間,梵高與在巴黎認識的藝術家朋友埃米爾·伯納德等人開始交換自畫像,以促進藝術上的合作。梵高通過這種方式更深入地理解了同道畫家的新風格,例如民間藝術、象征主義、日本繪畫藝術和“景泰藍”。

同年9月,梵高從此前寄宿的咖啡館搬進了著名的黃房子,并邀請保羅·高更來到阿爾勒,與他一起生活、工作。

《黃色房子》文森特·梵高 1888年作

雖然兩人此前幾乎素不相識,但梵高渴望與藝術家朋友共同交流,希望他夢想中的藝術家之間的兄弟情誼能夠從與高更的相處中實現。

高更勉強接受了,起初兩人相處愉快,這幅《獻給高更的自畫像》就證明了這段友誼最初的美好:

《獻給高更的自畫像》文森特·梵高 1888年作

在這幅作品中,梵高夸大了自己的面部特征,放大一種情緒。他光著頭,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僧人”,一個在永恒的佛陀面前簡單的崇拜者。這其中就融入了源自日本的“褶物”技法:

“我用日本的方式略微傾斜了眼睛。”

(《凡·高的肖像》)

梵高把這幅畫作為紀念品送給高更,也借此表明自己的多重身份:既是一位現代畫家,也是一位藝術精神的追求者。

然而,這段梵高理想中的偉大友誼僅維持了兩個月:

1888年12月,由于兩人藝術理念的不和,加上梵高不穩定的緊張情緒,高更與梵高之間的關系惡化,高更開始對他的情緒波動和狂躁行為愈發擔心。終于,在梵高經歷了一次嚴重的精神病發作后,他親手割掉了自己的左耳。梵高立即被安排住院,并接受菲力克斯·雷伊醫生的包扎。

梵高畫了兩幅包扎著左耳的畫像,《抽著煙斗并包扎著耳朵的自畫像》和《包扎著耳朵的自畫像》:

左:《抽著煙斗并包扎著耳朵的自畫像》

右:《包扎著耳朵的自畫像》

第一幅是在梵高精神病發作的風波之后,梵高將自己描繪成處在一種平靜的、順從的狀態。最重要的是,這幅肖像畫真實記錄了他非凡的自我修復能力。

梵高在給提奧的信中經常提到,在壓抑的時候抽煙斗會讓他感到安慰——這與他在巴黎時的自畫像遙相呼應。此外,梵高在這幅畫中對補色的使用簡練、直接,達到了色彩運用的一個高峰。

第二幅“割耳自畫像”看起來描繪了一個更為平靜的梵高。當我們看到這幅畫像,仿佛與梵高一同注視著鏡子中那個剛處理好傷口的藝術家。梵高一遍遍地仔細端詳自己,我們能清楚地從畫像中看到他描繪入微的鷹鉤鼻和塌陷的臉頰,梵高在作畫過程中開始找到內心的平靜,從與高更的沖突中慢慢解脫。“我一切安好(I retain all good hope.)”,在給弟弟的信中,他如是說道。

梵高寫給弟弟的信

值得注意的是,畫中還呈現了黃房子中的部分景象——白色的畫架,和一幅掛在墻上的日本版畫,透露出日本藝術對梵高的影響。

梵高在圣雷米

1889年5月-1889年9月

在一系列精神病發作和隨后的住院治療之后,梵高覺得他在阿爾勒照顧不了自己了。此外,割耳事件使一些市民害怕他反復無常的行為,提請當地警方將他帶走。

1889年5月,梵高自愿前往距離阿爾勒不遠的圣雷米,住進了當地的圣保羅精神病院。

住院期間,梵高受到了友好的對待:主治醫生佩隆為他分配了一個空病房作為畫室,還在他情緒鎮定時允許他走到醫院花園中寫生;其他患者也在病情穩定的時候樂于幫助梵高,作為回報,梵高也為他的病友們繪制了肖像。

《在圣雷米的自畫像》 文森特·梵高 1889年 作

這幅《在圣雷米的自畫像》創作于1889年9月,雖然此時的梵高精神狀態脆弱,只能間或畫出高質量的作品,但這幅自畫像無疑成為梵高在藝術創作中的一個新高峰:

這幅自畫像使用了能夠比肩倫勃朗和提香的繪畫技巧,畫中的梵高展現出一種雄渾的氣勢。背景中如流水般的漩渦體現了一種流動的張力,與畫面主體中精確度極高的人像相互對比,讓梵高的眼睛成為了這場漩渦或是風暴的中心 ——但他似乎并未被這一股漩渦所席卷,他看起來冷靜決絕,像是漩渦般的海浪拍打的堅硬礁石。

畫面中的梵高眼神凝重而堅定,極力隱藏被病痛折磨的痛苦,顏料在背景中形成的漩渦盤踞在他的腦際,穿過他的頭部,勾勒出他混亂的精神情緒,仿佛一張描繪其身心苦楚的“臨床地圖”。

從這幅畫中,我們似乎能感受到他在精神煉獄中靈魂被撕裂的劇痛。

電影《至愛梵高》片段

處在情緒漩渦中的梵高

同樣在1889年9月,梵高創作了一生中最后一幅自畫像:

《獻給母親的自畫像》文森特·梵高 1889年作

這幅自畫像是梵高送給母親的70歲生日禮物。他刮掉了胡子,把臉剃得很干凈,想要為母親呈現一個健康的面容。但他的面容仍舊投射出一種不安和恐懼。

在住院期間,梵高的發病頻率和病情的嚴重程度都有所增加,這種情況也許是他不安與恐懼情緒的主要誘因。自畫像中,梵高用硬朗的線條勾勒出微妙的表情變化,在畫面所呈現的不同層次的藍色背景里,他希望尋找到一種精神的平靜,一個靈魂的歸處。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閱讀推薦

Book Recommendation

《凡·高的肖像》

作者:[英]拉爾夫·斯基

出版社: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譯者:耿煒

本書是荷蘭著名畫家文森特·凡·高的肖像作品集,包括藝術家為他人所作的肖像與自畫像。本書以肖像畫和自畫像為主線,對每幅畫作進行分析,揭示畫家凡·高通過繪畫表達的內心的痛苦、恐懼、自我懷疑,以及生活中偶爾的快樂。書中描繪了每幅畫的創作背景,并用文字加以說明,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畫像中所傳達的色彩與感情。

– fin –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