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斷舍離”成為一種生活哲學

自從山下英子第一本關于“斷舍離”的書出版后,“斷舍離”成了一種備受大眾追捧的生活哲學,至今方興未艾。但是,很多人還是很迷惑:斷舍離的核心是收納整理法呢還是一種思維方式?對此,山下英子的新書《山下英子:我的斷舍離》給讀者做出了解答。近日,該書簡體中文版由博集天卷出版上市。

新書封面

自2020年初covid19疫情暴發以來,很多人居家的時間變長了,也催生了很多問題:居家期間提倡斷舍離是否不合時宜?大家庭一起生活如何做整理?先行動,還是先思考或規劃?山下英子在本書中通過“7個案例分享、1個深度對話、排除4種誤區、清理6種空間”這種方式,告訴讀者“什么才是真正的斷舍離”。

斷舍離是一種為空間和心靈減負的思維工具。這是90%的人容易誤解的核心,這本書從多個角度幫助讀者重新樹立正確的思維認知,讓斷舍離成為我們過上自在人生的法寶。比如很多人不能分清“能用”和“必要”,有些人會陷入收納工具的陷阱中,還有些人總是為自己的囤積找類似“也許將來能用”“勤儉節約”的理由。至于是先行動還是先思考,一時也不知道從何下手。書中山下英子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不如先動起來,從小地方開始整理,慢慢思維也會跟上自己的行動。整理的順序最好是先放手,再清掃,最后再裝飾。

關于讀者關心的“疫情期間提倡斷舍離是否合時宜”這個問題,山下英子的答案是肯定的:恰恰是好時機。因為一直以來居所的狀態、家人之間的人際關系,都可以借由外出來逃避,如今,我們有大段大段待在家里的時間,必須認真面對擺在眼前的問題。

書中收錄了7位優秀的斷舍離踐行者的經驗,將他們曾面臨的問題和改善后的狀況呈現給讀者,幫助大家更加直觀地感受斷舍離的魅力。其中重點展示了6類需要著重斷舍離的地方:被封印的魔鬼地帶、喪失原本功能的地方、密不透風的門窗周圍、不忍直視的廚房、失去新鮮感的衣柜、變成倉庫的起居室。書中還特別收錄了山下英子和資深禮儀顧問諏內江美女士的對談,她們希望讀者能通過打造空間、規范舉止,提升自己的人生。

▼精彩書摘

斷舍離為何會改變人生?

因為它重新回歸“當下”“此處”“自我”。

放下執念,專注當下,躍動人生

“斷舍離”一詞,源自瑜伽中“斷行、舍行、離行”的行動哲學,讓人斬斷、舍棄、脫離對物品、行為和人際關系的執念。不買多余之物,舍棄無用之物,添置必要之物,如此循環往復,就能給生活帶來新陳代謝,創造出讓自己覺得舒適愜意的最佳環境,進而讓心情變得舒暢,人生變得美好。

我見過不少人的住處都處于這種狀態:已經不再使用的東西,早已忘在腦后的東西,一件又一件,不斷累積,卻從不見它們登場亮相,只是一味侵蝕空間。這不僅僅是居所的狀態,也是居住者的心理狀態。無視物品,就等于無視自己。

過往不斷累積,物品也越積越多,填滿了房間的每個角落。斷舍離能讓我們與這些物品面對面,從束縛住自己的執念中解脫出來,如此,便能專注于當下的自己,專注于當下所處的空間,擺脫內心的苦悶,發現自身新的可能。這就是斷舍離的力量。

踐行斷舍離后,之前一直都在囤積物品的人會開始以讓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清理物品。清理意味著放手。感受到有如卸下肩上沉甸甸的擔子、將臟兮兮的餐桌擦得明凈光潔后涌起的暢快感覺,斷舍離的步伐會愈發輕快,空間和人生也會變得愈發美好。

立足自我,甄選物品

我們之所以無法舍棄物品,很大程度是因為沒有將“自我”作為判斷標準,而是偏離到了“物品”和“他人”身上。

“這個還能用”“物以稀為貴”,這便是立足物品的思維方式。“別人送的”“那誰誰說這個挺好的”,這便是立足他人的思維方式。像這樣,將物品的取舍與選擇權交付給自我以外的事物,是完全無法踐行斷舍離的。踐行斷舍離,要始終立足當下的自我。以對現在的我來說是否必要、是否合適為標準來進行判斷。

我們生活在物質豐盈的時代,對物品繁多司空見慣,一直以來都活在“東西多才叫富裕”的價值觀里。實際上,“不浪費精神”也是塊燙手山芋,有時會成為導致我們偏離自我的主要原因,要小心。

【記者】陳小庚

【作者】 陳小庚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