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系的結束并非是從分手那刻開始的,而是一方有了離開的心思時,就已經悄悄開始了。同樣地,說出分手也并不是關系的終結,我們和重要的人之間的關系千絲萬縷,并不是分手之詞一經講出,對方就會化成空氣消失。
所以做一個怎樣的決定體現的是我們的「自我」發展,分或者不分可能都是自我成熟或不成熟的表現。結果不重要,如何實現一個結果是關鍵,我們一起來通過下面的三個步驟來找到屬于你的實現方式。
找到決心晃動的根本原因
按理說,我們想分就分,不想分就不分,這樣決定不就做完了嗎?為什么會糾結呢?
這是因為,我們遇到了趨避模型的認知失調。
聽起來有些專業,其實趨避模型很簡單,讓我們回憶一下你毫不猶豫做出的選擇。比如,你現在特別餓,馬上要吃飯。在吃與不吃之間,你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吃,因為不吃就餓暈了,吃了就沒有饑餓感了。這樣的選擇就是單趨模式,即只趨向某一個選擇,完全不用考慮另外一個,這種時候我們不會糾結。
但是如果你在減肥期,現在又特別餓,那么在吃與不吃之間就不好選擇了。吃吧,好不容易瘦下來的幾斤又回去了;不吃吧,又不一定能撐到下班,可能會餓暈過去。這樣一來,就形成了趨避模型,也就是每一個選項你都有選和不選的理由,這些理由之間好像也沒有誰更勝一籌。
回到要不要分手這個問題,也是如此,分或者不分,你都有選擇和不選的理由,比如:
分,就能結束一段沒有未來的感情,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遇到真正對的人;但是,萬一找不到更好的呢?
不分,也許我們還有機會磨合;但是,萬一時間浪費了也沒有結果呢?
每個人對分或者不分的理由都不盡相同,大家自己寫寫看,是不是在每一個選擇上,都有理由選擇或者不選呢?
如果是的話,那么說明你的確進入了趨避模式的怪圈中。
這個步驟開頭提到,「我們遇到了趨避模型的認知失調」,這個認知失調的概念怎么講呢?
簡單來講就是,當我們腦子有了分手的想法,而行動上又不能配合做出分手決定時,就會出現認知失調,內心會因為矛盾沖突而產生強烈的不適感。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因為一些沖動的因素做了決定,就很容易出現后悔的情況,或者沒有預料到的強烈不適情緒。
那么,我們為什么會認知失調呢?再深入地扒開這個問題來看的話,更本質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看清楚那個可以指引人生方向的重要核心價值信念。
當我們陷在表面上的各種因素之間互相打架的時候,是無法分出勝負的,因為它們在你的意識中都屬于表層的原因,權重水平都是相差無多的,誰也沒有比誰更重要一些。
大家想想看,如果你的自我中,其實存在比這些原因更高一層級的核心價值信念,是不是就可以跳出原有層級的糾結呢?聽起來有些復雜,我們來舉個例子,表層無法分手的原因是,無法承受傷害對方帶來的愧疚感,但你的核心價值信念是「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那么很顯然,后者出現的時候,前者就會變成次要問題,因為二者并不在一個意識層面上。
所以總結一下,第一個步驟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現在之所以糾結在分手與否這個決定上,是因為你還沒找到對自己真正重要的價值信念。當它出現的時候,你會從趨避模式進入單趨模式,做出不猶豫且不后悔的決定。
探索核心價信念
核心價值信念的探索方式并不是唯一固定的,在這里給大家提供一種「就地取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