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 | 一個快被遺忘的大陸傳統節日







圖文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應該說只要是華人,就知道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即上元節;另外,大部分人也都知道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只有少部分人才知道原來農歷的十月十五還有一個節——下元節。


下元節來


農歷十月十五,是大陸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誕”、“下元水官節”。根據大陸的歷法,農歷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


民間習俗

丨莆仙民間每逢農歷十月十五,莆仙民間許多人家會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燒香貢銀,并讓小孩子用燒著的香枝均勻地插成一片小方塊,叫“布田”。這種習俗據說是祭“亡靈”,俗稱“普孤”,就是普渡孤魂。丨祈愿神靈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丨享祭祖先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丨修齋設醮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
時光的腳步不曾停歇傳統的文化也歷久彌新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一個閃亮的文化符號來說說與下元節有關的二三事
下元節是大陸民間的傳統節日,其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的“天官”、“地官”、“水官”,分別有著賜福、赦罪、解厄的不同寓意,相當于今天“轉發這三條錦鯉,就會獲得好運”的祈愿接力。每年農歷十月十五的下元節,隨著日月的流逝,也逐漸演變為大家喜聞樂見的“舌尖上的節日”:每逢下元節,大家便以豐盛的佳肴,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的傳統祭祀節日。


不過對于吃貨而言,為傳統文化打call的最好切入點,可能就是了解特色美食了。美味才是正經事,以下就來安利一下下元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第一式

五谷生,米果香

下元節也是五谷主的生日,在潮汕地區的祭祀多有“五谷主偶像”的身影,即用米粉加開水經揉搓塑形,賦予不同的生命力。

第二式

麻腐包子,安之若素

閩西客家地區稱下元節也叫“完冬節”,而吃麻腐包子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麻籽與黃米熬成為麻腐外衣,蘿卜、洋芋、葫蘆為餡料,素食的自然香味,成為獨具特色的美食。

第三式

百變糍粑,回味無窮

客家農村有云:“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下元節這一天,有些地方以糍粑為食俗,選用上等糯谷,加工而成白凈誘人的糯米,再輔之以炒豆香末、芝麻香末、紅糖、白糖等佐料,以百變的姿態俘獲食客的芳心。

第四式

芋仔包美味,萌物食欲多

“吃上芋子包,包銀包金包發財”的俗語,形容的就是這款下元節美食中的小萌神。以芋頭和木薯粉做皮,內餡為瘦豬肉、冬筍絲、蝦仁等。皮薄滑嫩,好吃到上癮。

下元節 · 詩詞


七絕·下元節路人拂曉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送上紙衣能取暖,陰間先祖也知寒。詩寄下元節餡是秋風皮是詩,情濡香糯意猶癡。桿頭旗飐紅塵夢,應是三官眷顧時。
下元日詣會慶節所道場,呈余處恭尚書楊萬里琳宮朝謁早追趨,漏盡銅壺殺點初。半縷碧云橫界月,一規銀鏡裂成梳。自拈沉水祈天壽,散作非煙滿王虛。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陰偏隔日光疏。
下元日五更詣天慶觀寶林寺陸游朝罷琳宮謁寶坊,強扶衰疾具簪裳。擁裘假寐籃輿穩,夾道吹煙樺炬香。樓外曉星猶磊落,山頭初日已蒼涼。

鳴騶應有高人笑,五斗驅君早夜忙。

☟關注京博國學,免費獲取更多精彩文章☟



京博國學

最 有 格 調 的 國 學 微 刊

關注↙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好物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