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決戰為何蔣介石的手下,很多都不服從他的命令?不怕被槍斃嗎?

你想多了,在東北和華東戰場,還沒有哪個國軍將領敢公開抗命,廖耀湘坐失戎機,導致“西進兵團”11萬大軍在遼西全軍覆滅;黃百韜在新安鎮坐等48小時,被一個第44軍拖累到全兵團被圍碾莊,終至灰飛煙滅;乃至于黃維不敢擅自改變行軍路線,虎頭虎腦鉆進中野的包圍圈,都是因為畏懼老蔣的嚴令所致。

廖耀湘兵團無論逃往營口還是逃回沈陽,本來都是有機會的,這兩道命令分別來自新任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和總司令衛立煌。但是老蔣不準,他要求自己的黃埔六期學生必須按原計劃西進“收復”錦州,對“建楚”同學而言,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甚至有些荒唐,11萬人去挑戰錦州附近的林彪主力,跟送人頭有什么區別?

但是廖耀湘就是不敢公開違抗,他希望的是衛立煌或者杜聿明能夠說服老蔣,給自己兵團一條靠譜的出路,就這樣扯皮了好幾天,終于喪失了逃出生天的機會。電影《大決戰》林彪有句經典的臺詞:這個廖耀湘,出營口也好,回沈陽也好,五天以前他干什么去了?還能干啥,希望老蔣收回成命唄,廖耀湘軍事眼光不孬,當然知道東野主力在解放錦州以后,肯定會掉頭直撲黑山大虎山地區,結果就是懾于老蔣之威,不進不退整整五天時間。

淮海戰役正式打響前,黃百韜第七兵團接到向徐州靠攏的命令,是1948年11月5日,如果該兵團全力西逃,無論華東野戰軍是急行軍還是強行軍,哪怕是第三綏靖區提前一天起義,都不大可能在運河兩岸地區截住黃百韜。但是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給黃百韜下達了一個新的命令:第七兵團必須在新安鎮原地等待從海州西來的第44軍,然后該軍劃給黃百韜指揮一起前往徐州。

兵貴神速啊,黃百韜久經戰陣,難道不知道跑得越快越好嗎?不行的,劉峙在電話里特別強調“這是總統的命令”,言外之意,這命令既不是我下的也不是參謀總長顧祝同的,而是直接來自老蔣。于是黃百韜真就不敢動,火急火燎在新安鎮盼了第44軍兩天,等到李延年和這支原屬第九綏區的部隊姍姍而來時,他已經跑不掉了(華野11月6日大舉南下)。

1948年11月8日,黃維兵團從華中緊急來援時,接到的命令是“收復”津浦路重鎮、徐州與蚌埠之間的宿縣,所以第十二兵團一路猛攻猛打向宿縣推進。而劉陳鄧首長抓住“書呆子”的這個急迫心理,且戰且退給黃維設下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如此大規模的部隊運動,到最后肯定也瞞不住,第18軍軍長楊伯濤發現情況不對懷疑有詐,建議黃維立即轉兵固鎮,與李延年兵團合兵一處。

黃維第一時間表示反對,認為這“違背了國防部規定的行軍路線”,這里說明一點,黃維兵團當時已經脫離華中剿總作戰序列,但是也不歸徐州剿總指揮,而是由“國防部”直轄。“國防部”管作戰的是參謀總長顧祝同,顧祝同按誰的指示用兵啊?還是老蔣,換句話說,黃維對違反老蔣的意思私下改變進軍路線,也是心有余悸,終于被圍雙堆集。

劇版《大決戰》給觀眾造成了一點錯覺,似乎東北的衛立煌、廖耀湘都不太服從老蔣的命令,其實那是不符合歷史的。在遼沈戰役爆發前,為了讓老蔣收回沈陽30萬主力撤往錦州的命令,衛立煌連續派出三批特使飛回南京面蔣,包括參謀長趙家鑲和廖耀湘等人,只有當面說服或者老蔣最后勉強同意,衛立煌才敢在沈陽按兵不動,如果公開抗命,早就被撤職查辦了。

遼沈戰役打響后,按照衛立煌的意思,即使錦州打成一鍋粥沈陽部隊也不能出援,在他看來,什么兩個兵團東西對進那都是作夢。結果怎么樣呢?老蔣親自飛往沈陽召開軍事會議,命令廖耀湘必須出沈陽西進,衛立煌、廖耀湘還不是得乖乖同意五個主力軍出動?從抗戰初期開始,老蔣先后槍決了23命高級將領,其中半數是黃埔生,軍事權威還是有的。

比如黃埔一期的88師長龍慕韓、第93軍軍長陳牧農、長沙警備司令酆悌。黃埔二期的段朗如、胡啟儒,黃埔四期的廖齡奇、梅春華等等,至于雜牌軍將領也不少,什么西北軍韓復榘、東北軍檀自新、粵軍張德能等等。罪名雖然各不相同,但是殺人都是為了立威,一方面是震懾作戰不力或者貪生怕死者,另一方面也是樹立老蔣的統帥權威,告訴將領們抗命是要掉腦袋的。

因此,蔣軍將領尤其是東北和華東的嫡系部隊將領,對老蔣的直接命令還是很顧忌的,即便是命令有些荒唐,也最多敢“陽奉陰違”,沒有人敢公開對著干,那不是造反么?淮海戰役第三階段,杜聿明率30萬人馬放棄徐州南逃,玩了一招“金蟾脫殼”,逃跑路線甚至瞞住了作戰廳長郭汝瑰,華野兵力一時調整不及,差點就讓杜聿明集團逃到淮河以南,那麻煩可大了。

杜聿明逃跑之前特別跟老蔣說明,撤就不能打,打就別言撤,老蔣當面也是同意了的。結果杜聿明11月30日出發,12月3日剛剛逃到永城附近,就接到了空投的老蔣親筆信,命令他掉頭去救出黃維,信中措辭十分嚴厲,杜聿明只好停下來召開兵團司令會議。就在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吵成一團時,華野大軍已至,杜聿明集團于是覆滅在陳官莊。如果不是老蔣出爾反爾,如果不是杜聿明缺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精神,華野追上30萬逃敵是很不容易的。

包括并非黃埔系的傅作義,私下里雖然有自己的小九九,面見老蔣時也是非常恭謹的,因為沒有老蔣的一路提拔,傅作義也就不可能有獨攬華北大權的機會。遼沈戰役東野勝利后,老蔣曾經命令傅作義全軍南撤,傅作義還是得親自飛往南京解釋,比如什么要牽制東北野戰軍云云,總之必須有借口能唬住老蔣,才能按自己的意愿辦事情,公開拒不執行老蔣的命令,后果也是很嚴重的。而老蔣對傅作義有一定的寬容,主要是想把綏遠系20萬軍隊綁在他的戰車上,不然華北就崩潰了。

唯一敢公開抗命的只有白崇禧,真就扣下輪船不許宋希濂兵團開拔東進,老蔣在電話里吵吵也不好使,白崇禧居然說:錯誤的命令他可以不執行。但這里面要注意兩點因素,一方面是到了淮海戰役后期,桂系已經有了逼蔣下野的打算,對于撕破臉皮有思想的準備,所以白崇禧才敢那么強硬。另外一方面,是到了這時候,老蔣的嫡系部隊損失殆盡,白崇禧坐擁20萬桂軍精銳,確實有底氣抗命了,倒退一年都不行,所以時間和事件,都有其特殊性。

某種意義上,蔣軍在三大戰役中的失敗,老蔣這個微操大師的瞎指揮也是重要因素,那么如果蔣軍將領們不執行老蔣的命令,瞎指揮還有意義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倒推,也應該知道絕大部分蔣軍高級將領,還是不敢輕易抗命的。當然,老蔣心里恐怕也有數,打敗仗自己難辭其咎,也沒好意思胡亂殺人泄憤,1948年以后,被槍斃的蔣軍將領真心不多,當然了,所謂的“通共”不在此列。

之前還是很有一些將領被送上軍事法庭的,比如抗戰失去方先覺手下的師長周慶祥,解放戰爭時期升任整編第32師師長,1947年因周村戰役潰敗,被老蔣下令槍決于南京雨花臺。

5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需要還原真實的歷史!

  2. 點贊點贊點贊

  3. 好文,拜讀!

  4. 說的是,和老蔣頂牛的是地方軍閥勢力。

  5. 大決戰在這一問題上的描繪,確實不夠準確[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