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野史里一個聽起來“很牛很正義”的官職,正是“八府巡按”。
這個職務有多牛氣?遠點的可以看京劇《蘇三起解》,被誣殺人的妓女蘇三,眼看就要含冤上法場,幸虧遇上了巡按山西的“八府巡按”王景隆,硬是把案翻了過來。近點兒的可以看香港經典喜劇《九品芝麻官》,被誣淪落妓院的“候補知縣”周星星,偶然得封一品要職“八府巡按”(電影里叫八府巡撫),立刻就咸魚翻身,在朝堂上懟天懟地,把聽審的老太監都差點懟背過氣,漂漂亮亮伸張了正義……
京劇《蘇三起解》
其實,所謂“八府巡按”,那多是戲曲野史里的叫法,正史上的叫法,應該是“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制度起于明初,清朝順治年間后就基本“消失”。嚴格說來,“巡按御史”只是個臨時性的差事,其品級也只有正七品,與北京大興縣衙門里的縣丞以及地方知縣“平級”。但權力卻極大,號稱“代天子巡狩”。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頂著“縣長”的級別待遇,干著“中央檢查團”的大活兒。
如此地位,也是古代王朝常見的“以小制大”制度設計。但即使在明清同時代小說里,看上去只是“七品芝麻官”的巡按御史,也是牛得不行。比如明末小說《二刻拍案驚奇》里,窮困落魄的老教官高愚溪,恰逢學生李某榮升福建巡按御史,被李御史接到福建玩了一圈,走哪當地官員都爭著給這“御史恩師”送錢,半年里不知不覺就收了“二千余兩白物”,人生就此轉運……
另外還有清朝順治年間小說《自作孽》里,那為非作歹的江西德安知縣汪費,原想帶著一筆錢出去打點高官,路上卻誤揍了微服私訪的江西巡按御史。這下徹底“自作孽”,官職被剝干凈不說,四萬三千兩銀子的家產也全數充公。好不容易從獄中脫身,除了傾家蕩產外,“人也瘦了一半”,一個多月后就“染大病一場,嗚呼死了!”
可見,這在戲曲里“很正義”的巡按御史,在明清文人們的筆下,也往往是“惹不起”且“很肥”的存在。
那在真實歷史上,“巡按御史”真有這么牛?其實,在巡按御史制度剛設立的明初,這些“代天巡狩”的仁兄們,那真是相當的低調:通常是每年八月出巡,每次出巡時間短則一年,長則一兩年。而且“出差”時輕裝簡從,每次都是騎上頭小毛驢,最多帶一兩個書吏就出發了。伙食也是奇差,連燒鵝都吃不上。跟傳說中的“很肥”,真是不搭邊。
但他們“惹不起”卻是真的,巡按御史制度,發端于明朝洪武年間,確立于明朝永樂年間,從此各省還有了“巡按御史”的專署官衙“按院”。這群“來出差”的“低調小官”,其核心工作就是“代天子巡狩”,即考察當地的“藩服大臣,府縣案官”。從布政使按察使到知府知縣等一切官員,都在其考核范圍內。當地的倉庫錢糧案卷,全都由巡按御史經手復核。甚至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斷”,也就是“說辦誰,就辦誰!”
所以《自作孽》里,打了巡按御史的汪費知縣,別看和巡按御史“平級”,卻迅速落得倒霉下獄的下場。放在當時官場上,這就是典型“自作死”。
比這更叫地方官們提心吊膽的是,明朝的官員考課,通常是“九年三考”,對地方官的考察,則是由吏部與巡按御史所在的都察院聯合進行,所以巡按御史的每次“巡狩”,就對地方官們無比重要,未來是升是降?“官運”就在巡按御史手里捏著。所以發展到明朝中后期,就出現了咄咄怪事:七品的巡按御史一亮相,當地四五品的各級“領導”們,都要紛紛拜見……
當然,明王朝之所以給這些“低調小官”們這么大的權力,并不是為了讓他們抖威風。比起野史里這些“八府巡按”們“青天大老爺”“鐵面御史”的威武角色。巡按御史對于大明三百年國祚,卻有著更重要的意義:明王朝的“防腐劑”!
在巡按御史們“代天巡狩”的多項任務里,“懲治腐敗”一直都是重頭。一次次對當地官員的“無死角審核”,通常能揪出大批“蛀蟲”。比如天順年間的浙江巡按御史李綱,一路就法辦了四百多名貪官污吏,給浙江官場來了場“大洗滌”。后來在北京保衛戰里力挽狂瀾的大英雄于謙,早年“巡按山西”時,除了懲治了一群貪官,還平反了三十多起冤案,挽救了數百“冤囚”。
就連傳說中享有高官厚祿,搶男霸女“很輕松”的藩王們,對巡按御史們也是頗為畏懼。弘治年間包澤巡按湖廣,查明了當地藩王侵占土地的劣跡,一口氣叫這些王爺們“咸勒而歸之民”,乖乖把到嘴的肉吐出了。這類事在明代相當長時間里,都是巡按御史的“尋常戰果”。
如此戰果,以至于相當長時間里,“巡按御史”都是個叫貪官們打哆嗦的名字。明代官場上甚至還有過奇景:每當聽說巡按御史在路上,好些“有劣跡”的地方官紛紛“棄官遁去”。嚇得官都不做了。明朝“老直臣”王恕,更是一句話形容了這些“低調小官”的戰斗力:“天下貪官污吏強軍豪民忌憚者唯御史爾。”
所以,明清野史戲曲里,那些“鐵面御史”們的光輝事跡,還真不是空穴來風,就是明朝一代代巡按御史們“打”出來的。
而與這“防腐劑”同樣重要的,就是巡按御史們的“傳聲筒”角色:古代資訊交通條件有限,朝廷如何能準確得悉民聲民情?每次“代天巡狩”就十分重要。特別是每當水旱災情爆發時,常是巡按御史們不辭辛苦,戳穿地方官瞞報災情的把戲。同時許多已經“過時”的政策甚至弊政,也同樣要靠巡按御史發現問題。比如明代陜北的征糧政策,就是多虧御史傳吉據理力爭,將“以米繳納”的弊政改成“小麥抵米”,從而“民糧易完,軍儲易足”。
以這個意義說,雖然包括“御史給事中”在內的明朝言官們,常被后人吐槽“亂說話”“愛亂罵”。但巡按御史卻絕不在此例,他們既是王朝的防腐劑,又是國家的“眼睛”“耳朵”,大明王朝三個世紀的繁榮,多少認真負責的巡按御史,就是背后無名英雄。
但是,當晚明的明王朝,以無可救藥的速度腐化下去時,身在這個染缸里的巡按御史們,當然也沒有獨善其身。相反,由于他們權力極大,自然也就成了腐敗分子們的“拉攏對象”。原本是“防腐劑”的他們,更變成了明朝腐敗的重災區。
比如到了明朝萬歷年間時,所謂的巡按御史“代天巡狩”,早沒了明初時的低調,相反是“騎大馬,衣錦繡”,走哪都是豪華排場。沿途的地方官業績如何?這些事兒“巡按御史”們不再關心,反而是把這幫人當做提款機。比如魏忠賢的“好兒子”崔呈秀巡按江淮時,一路就明碼標價,抓個強盜三千兩銀子就放人,抓個通緝犯千兩銀子就放人,看哪個官有錢?使個眼色放風要彈劾,對方就乖乖把錢送來……
如《二刻拍案驚奇》里,頂著“御史恩師”名頭一路收錢的高愚溪,就是明末“巡按御史”嘴臉的寫照。而且“才收兩千兩”的操作,絕對算巡按御史里的良心。明朝崇禎年間的兵部尚書梁廷棟就怒斥說:“國家遣一方巡方,天下加派百余萬”。也就是說,巡按御史“出差”一趟摟的錢,相當于明王朝收百萬兩銀子的稅,殺幾個巡按御史,估計遼東軍費就齊活了。
發展到明末最后幾年,連崇禎皇帝本人,都看透了這幫墮落的人:“公署前后皆通竇納賄,每奉使皆富可敵國”。簡直成了動動手就摟錢的肥差。更惡劣的是,這些“招待”巡按御史的花費,地方官們當然不會自己買單,往往巧立名目加稅,讓當地百姓“賠補”。以至于“各縣賠補,不勝其苦”。等到老百姓“苦夠了”,也就有了最后把崇禎逼上吊的明末農民戰爭。以這個意義說,大明滅亡這事兒,“巡按御史”就是神助攻。
從早年的“正義化身”“防腐劑”,到最后王朝的毒瘤。明朝“八府巡按”的榮光下,是“巡按御史”這個光榮職業的墮落史,多少思考,盡在其中。
參考資料:趙克生,許文繼《一本書讀懂明朝》、王世華《明代的巡按御史》、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明史》《明實錄》
關鍵現在科技發達了,都連成一片了,所以八府巡按也沒用。
現在治理國家還應該學習學習前輩們得方法,提取糟粕,吸取精華。
巡按組織一定要先刀刃向內,刮骨療毒。
周星馳電影白面包青天里八府巡撫在清朝近三百年里壓根沒這個官職。就是都察院御史微服私訪而已。而御史也不一定非得都察院里的,皇帝可以在翰林院隨便找個書呆子五六品六七品的編修加一個都察院御史官銜去某地了解民情。但是是公費出差。清代如果皇帝嚴查某某省總督巡撫提督這樣級別高官一個小御史能巡啥啊,咋的都得是貝勒貝子級別。高點郡王級別的。不然誰能鎮的住那么高的高官,乾隆年間甘肅省爆發官場集體貪污腐敗案巡撫開始從上爛到下。乾隆命令由一位郡王為聯合調查組組長調查組成員就有軍機處領班大臣官銜正一品和珅,尚書房大臣,戶部侍郎等等十多人調查組進駐甘肅徹查案件。調查組負責記錄的官員最低級別都是從三品官銜。不這樣不足以顯示重視程度。
現代只要看看頭條,就能做八府巡按。
八府巡撫相當于當今略大于地級。
現在為什么沒有了
頭條新聞下面的評論區比“八府巡按”厲害多了!想了解啥問題,只要在“頭條”上發個新聞或問答,坐在辦公室里開著空調喝著茶,看著評論區的發言,問題基本上就解決的八九不離十了。
八府巡按于世龍不是縣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