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電視劇《大決戰》的八大硬傷!看你想的和我一樣不一樣!
一個有電影版本在的基礎上,明顯就是命題作文。竟然拍成如此的讓大眾不滿意。
只能說,呵呵!
第一:該出現的人物不出現,不該出現的猛加戲!
這部電視劇版本的《大決戰》對于人物的主次不分,真的是硬傷。
一部以戰爭為主的電視劇,很多時候主將連個影子都看不見。
比如:整個解放戰爭前兩年,全國的殲敵,華東戰區都幾乎超過一半。可是!粟裕呢,戲份太少了吧?
遼沈戰役中,敵方東西兩路的援錦的主將,好像是侯鏡如和那個廖耀湘吧。
如此重要的人物!居然連一個鏡頭也不配擁有!
反觀:武雄關和王翠云這對夫妻啊。我的個神,猛加戲,看得無組織無紀律,頭都大了!
第二:林彪形象不飽滿,真的是硬傷!
其實對于人物塑造,里面不行地多了去了。
對于林彪的塑造,是絕對的硬傷!
林彪在軍迷心中,沉默寡言,不動如山!電影在那個年代都能拍出這種性格的塑造。
林彪那句“告訴程子華,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氣定神閑,擲地有聲。
電視劇版本的,于和偉演繹的。對著電臺就是一頓怒吼,看起來哪里有大將風度。反而像是在發泄一樣。
還有,那個吃黃豆。我就真的是醉了。
林彪本人不抽煙不喝酒,基本上沒什么愛好。唯一的可能就是偶爾嚼個幾顆黃豆。
但是!絕對不是電視劇這樣啊,一會吃一下,一會吃一下,吃得要多尷尬有多尷尬!
第三:宋美齡的塑造差距太大
劉濤穿上旗袍,形象有了。但是缺少氣質。
宋美齡可是那個時代的第一夫人,叱咤風云啊。
她去過多國,見識廣泛,氣定神閑。舉手投足之間都有著風度。
劉濤演得太輕浮了,很多時候說起臺詞來,很缺少那個味道。
選角方面真的不知道怎么選的。劉濤這些年娛樂綜藝拍得太多,觀眾幾乎是一看到就出戲,哪有一點點第一夫人的樣子。
第四:鋪墊太多,一到關鍵,突然就熄火了。
這個真的是吐槽的重點。《大決戰》啊,導演知道這三個字的意思嗎?要直入主題啊。
前期的鋪墊太多了,十多集的劇情都在鋪墊。也行,鋪墊好了,爆發一下也行。
每次一到關鍵,就一筆帶過。
陜北的幾個關鍵戰役。青化砭、盤龍等的三戰三捷,直接一筆帶過。
三大戰役之前的重要戰役,比如孟良崮、豫東等,連提都不提。反而盯著那個威遠堡,真的是主次不清楚。
總要對歷史認真研究下吧。想起什么就拍什么。
第五:我要是沒有記錯的話。塔山阻擊戰是10月初吧。
這個時候東北轉涼了。但是!不至于下雪吧!
這種劇不能為了下雪顯示出悲壯,就隨意胡來吧。
還有那個老蔣談話中提到我們的東北軍時。來回都是“東野”。東野是我們的內部叫法吧……
第六:低級錯誤太多
1、新7軍是1947年拆出來的,怎么劇中1946年夏天,就開始搶老百姓東西了?穿越了?
2、蔣介石呢,一口叫一個“訓恩”。當時一看到都懵了。這是誰?
一查原來是布雷先生。電影版《大決戰》都是布雷先生。可見導演連電影版的都不看的。以前人都是稱字,而不是名字的。
就比如人家電視劇《覺醒年代》中,蔡元培稱呼魯迅,就叫“豫才”,而不是直接喊“樹人”。
3、張治中在周總理面前,被教育得一愣一愣的。這還是1945年,不是1949年。
第八:故意為了表現,而表現過了的方面。
1、比如剛才說的林彪吃黃豆!這就屬于表現過了。還拎著袋子吃!
2、國民黨士兵看到杜聿明汽車經過。直接非常高興地喊“杜將軍”。杜聿明就這么受歡迎嗎?就算受歡迎。有這么稱呼的嗎?
一個士兵對于將軍的稱呼,要么就是首長,要么就是長官。
你直接喊杜將軍?
3、宴會開始,蔣介石糾結一罐辣椒醬的問題。網上有些人還夸這一段好,這個細節好。
可是!一個做了國家統帥的人,有這么低的格局嗎?
服務員這么膽子大,敢講話!服務員說是毛的老鄉程潛送來的。
程潛作為黨國大員,就這么不知分寸?在這時候給蔣介石添堵?情商真的這么低?
硬傷實在太多,一抓一大把!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分析透徹,句句中的。有同感。新拍的《大決戰》,本應有大氣勢,大氣派,大震憾,大視野,但恰恰相反,好題材卻沒拍令人期望的作品。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選人,各個都老氣橫秋的,當時才1945年,還沒見過,怎么看起來都六七十的樣子,而且大部分演員都很肥胖
最敗筆的劉濤和于和偉
演員年齡大的問題沒辦法,寧愿看這些老演員。于和偉還能看得過去,劉濤簡直了,無論肢體語言還是臺詞功底,尷尬到沒朋友,尬王之王
主次不分明,杜聿明是主角?
東北十月初下雪很正常啊!建議你先查一下東北的氣象記錄再評論
主題是好的,但是拍的不好,到打仗了就是剪播紀錄片,黑白的,一晃帶過。。導演水平還是不行,差評。。。
我覺得慘烈的戰爭中,人的情緒是低沉陰郁的。有些指揮員情緒有點過于輕松了。真實情況是這樣嗎?每一次戰斗的勝利都付出了許多戰士的生命啊!
大決戰沒有突出大的感覺。幾十萬軍隊的戰爭規模。應該航拍一些大的戰爭場面。像電影里黃維兵團出線時,東野南下錦卅時等就特別震憾。電視局拍的都時局部戰爭,戲份不足。
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