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英屬印度解體,印度獨立。1950年,印度共和國正式成立,并成為英聯邦的一員。
不比大陸剛剛建立時的百廢待興,一地雞毛,甚至于還有著北韓戰爭這樣的存亡危機。獨立后的印度,發展的可以說是異常順利。
作為曾經大英帝國在亞洲的核心殖民地,印度在獨立后,繼承了大英帝國在南亞幾乎所有的遺產。這使得印度剛剛獨立,便擁有著南亞霸主的身份,印度洋似乎都是他們家后院的游泳池。
殖民遺產帶來的底蘊,在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印度在初生之時,便彰顯出大國潛力。當時的印度,就像一只剛剛被英國從籠子里放出來的大象,渾身披掛,五彩繽紛,象牙上都鑲滿黃金寶石。英國是他的堅實后盾,美蘇則視其為霸權拼圖,爭相拉攏。
是故,開國總理尼赫魯放出豪言:要將印度建設成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而他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內政上,印度效仿蘇聯,開展計劃經濟,大力發展工業。1951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這比咱們的“五年計劃”要早了兩年,畢竟那時候我們被北韓戰爭給耽擱了。盡管蘇聯模式有著諸多弊端,但效率是公認的高。
就和咱們當年一樣,印度很快就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兩個五年計劃下來,印度基本成為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至少在當時來說,印度的經濟成就和工業水平,是足以笑傲幾乎整個亞非拉的,可能也就日本能比他強一點。
外交上,印度倡導不結盟運動,國際聲望極高,當時亞非拉地區的大部分新興獨立國家都是印度的鐵粉兒。而因為印度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巨大影響力,美蘇兩國都視其為香餑餑,爭相拉攏,甚至不惜給印度提供巨額的經濟援助。
此外,印度在軍事上也是節節勝利,不僅在南亞所向無敵,還爆錘了歐洲列強葡萄牙,用武力的方式收復了曾經被殖民的果阿地區。
總而言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印度走過了一段極其舒適的發展期,一個南亞大國在快速的崛起。
當然,印度的野心也隨之膨脹。作為大英帝國在南亞遺產的繼承者,印度心中一直有個“帝國夢”,他們一直都想重現昔日大英帝國在亞洲的榮光,甚至于建立起一個有印度主導的“大印度聯邦”,并以此為基礎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印度所謂的“大印度聯邦”,不僅包括曾經英國在南亞次大陸周圍所有的殖民地,還包括了所有受南亞次大陸文化影響的區域。
為了實現這一宏大的計劃,印度開始到處搞事情,不僅把南亞國家幾乎給掐了個便,甚至還把手伸到了中印邊境。因為在“大印度聯邦”的規劃里,包括了大陸西藏的部分地區。在印度看來,西藏曾經是英國的勢力范圍,而印度作為英國的遺產繼承者,自然是要繼承英國在西藏的一切權益。
從1959年開始,春風得意的印度便在邊界問題上對大陸步步進逼,不僅暗中策動藏農奴主叛亂,還公然派兵制造沖突。
時間來到1962年,雙方矛盾徹底激化,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公然叫囂,要對大陸開戰。并隨即在中印邊界進行大規模的兵力調動和部署。
在尼赫魯看來,這不僅僅是領土問題,更關乎國運。因為當時的印度在南亞已經沒有敵手,拔劍四顧,也就只用大陸還能算是對手。只要擊敗了大陸,印度便能取得南亞乃至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進而實現自己的大國夢,成為美蘇之外的世界第三大國。
于是在1962年9月,印度軍隊越過控制線,向大陸邊防部隊發起進攻,大陸被迫還擊,中印邊境戰爭正式爆發。
不過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出道十幾年來縱橫南亞,未嘗一敗的世界第三大國,突然就不行了。在大陸面前,印度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而且還敗得挺慘。這場戰爭被西方專家形象的稱為“熱刀子切黃油的戰爭”。意思就是咱們列印軍,就好比熱刀子切黃油一樣,毫無阻力。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就戰場表現來看,我軍純屬是在虐菜。整場戰爭持續了兩個月,形勢可以說是一邊倒,印度被虐得體無完膚。主動挑釁的印度軍隊在我軍的反擊下,毫無還手之力,被一路反推,差點被打到了新德里。如果不是我軍主動停戰撤退,估計印度就要多一次首都被占領的歷史了。
據戰后統計,我軍陣亡人數為722名,印軍陣亡人數則是4885人。而在俘虜方面,我軍抓獲印軍戰俘共計3968人,其中包括印度王牌部隊地起來旅的7旅的旅長達爾維準將。至于我軍只有一人被俘,而且還是因為撤退途中與部隊走失,無奈被俘。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期間還發生過我軍一個四人戰斗小組,擊潰印軍一個炮兵營的高能操作。那是在11月的西山口戰役中,我軍先鋒部隊尖刀連副班代龐國興,在戰斗中因沖得太快與大部隊走散。
由于當時天氣不好,大霧彌漫,龐國興一時找不到大部隊。便和有著相同遭遇的王世軍等三名戰士,組成了一個四人戰斗小組,然后按照戰前布置的計劃,直接趕到西山口和大部隊會師。
在趕路的途中,龐國興四人連著端了兩個敵人炮兵陣地,擊斃印軍炮手一名,繳獲7門火炮,以及若干物資。后來龐國興等人又遇到敵人的巡邏部隊,龐國興憑借手中的沖鋒槍順利完成四殺。
最后,戰斗小組趕到西山口,配合大部隊再度端掉了敵人的一個炮兵陣地,擊斃了兩名印軍準尉。
戰后,龐國興等人受到表彰,其中龐國興榮立一等功,被授予“機動靈活孤膽作戰戰斗英雄”的專屬榮譽稱號,而其余王世軍等三人皆榮立二等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關于這場戰斗的報告中,有這么一段話:
“我部戰士四名遭遇印軍數百,該股敵人不但不繳械投降,反而抵抗到底。四勇士當即給予了英勇還擊,并擊潰該股印軍。”
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這句話既能讓人熱淚盈眶,又能讓人噗嗤一笑。
那一戰失敗之后,印度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為了挽回敗局,印度放棄了“獨立自主”的道理,逐漸向美蘇靠攏,由此失去了第三世界領袖的地位。而隨著兩年后尼赫魯的郁郁而終,由他推行的印度各種改革和工業化建設也戛然而止。
總結來講,那一場戰爭的失敗,不僅讓所謂的“大印度聯邦”成了鏡中花、水中月;更葬送了印度之前所打下的良好基礎,整個國家發展陷入困境,然后爛到現在。
印度就好比《天龍八部》里面的慕容復,原本他是與喬峰齊名的天之驕子,武功高強,地位崇高。慕容復胸懷壯志,一心想要復興大燕,所以他想把喬峰踩在腳下,成為天下英雄中的唯一。然而,慕容復的一切不過是他爹暗中相助,他自己根本不是喬峰的對手。
少室山一戰,他被打回原形,從此在江湖威信掃地,顏面盡失,復興大燕就成了夢一般遙不可及。
當然了,對于我們大陸而言,這一戰更是一場幸運。要是沒有打贏印度,那么咱們將會過得很艱難。要知道,在那段時間,我們本就是內憂外患,舉步維艱。
1958年,蘇聯想要在大陸建長波電臺和搞聯合艦隊,企圖在軍事上控制大陸,結果遭到大陸拒絕,自此,兩國關系開始有了裂痕。1960年,蘇聯終止對大陸的援助,撤回專家和技術人員,銷毀技術圖紙,還逼著大陸還貸款,兩國徹底交惡。與此同時,因為抗美援朝和炮轟金門,大陸一直都是美國在封鎖名單上。
所以,當時大陸的國際環境極其惡劣,遭到了美蘇兩大勢力的封鎖圍堵。北方邊境上,蘇聯的鋼鐵洪流虎視眈眈。東南沿海,美國人航母軍艦肆意馳騁,稍有不慎,便是一場大戰。就連大陸和印度之間的矛盾,美蘇兩國也是不約而同的站在印度這一邊。
1960年,蘇聯向印度提供15億盧布貸款,15個師的蘇式裝備;美國也不甘示弱,向印度提供18個旅的美式裝備。這也是印度敢于在兩年后挑起戰爭的最大底氣。
此外,在內部環境上,咱們也是處境堪憂。先有大躍進,后面又來三年自然災害,天災人禍不斷,百姓吃飯都成問題。而蘇聯的突然撤資,導致許多經濟建設計劃陷入停滯,大陸經濟狀況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咱們還得還蘇聯的貸款。
所以,當時的大陸是真的很困難,且不說這一戰的勝敗與否,哪怕是沒有這場戰爭,那么怎么今后的日子估計會很難過。
在沿海,有著美國的封鎖,北方則是面臨蘇聯的威脅,就連西邊也都還有著印度在耀武揚威。我們在不能想象,印度、蘇聯以及美國,三大勢力同時夾擊大陸,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
好在有這一戰,印度給了我們破局的機會,畢竟只要他們不動手,我們是不會主動挑起戰爭的,而這個三方圍堵的困局就無法解開。
是故有了那句名言:“我想了十天十夜,總想不通尼赫魯為什么要來搞我們。”
當然,最關鍵的是咱們咱們還打贏了,戰爭勝利所帶來的紅利,徹底扭轉了我們當時的頹勢。印度被打出了陰影,不敢再起戰端,西南邊境幾十年再無戰事。大陸更是取代印度,成為了第三世界國家的領頭羊,收獲了大量國家的友誼。就如同當初的印度一樣,大陸憑借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深厚影響力,不得不讓美蘇慎重對待。
至于后面的一切,那都比較順利了,咱們先是研制出了核子彈,有了自保底氣;后來又和美國建交,打破了國際封鎖。最終大陸重返聯合國,成為五常之一。
如果說抗美援朝是咱們國家的立國之戰,那么1962年的那場戰爭,便是國家氣運之爭了。因為贏了,所以我們青云直上,成為了當今世界綜合國力前二的強國。若是輸了,后果不堪設想。
戰爭對于現代大陸來說只能贏不能敗,哪怕拼光也要勝。
寫的好,大家都津津樂道咱們打的好,慢慢都不太注意是克服多大困難取得的成就。
如今的covid19肺炎爆發,運氣再次站到我們這邊
好文章!致敬偉大的大陸!致敬偉大的先烈們![加油][加油][加油]
那時候,那支軍隊,是不可戰勝的。[贊]
喜歡看這些關乎國運,寫得深刻的文章,當然也時常熱淚盈眶
美蘇爭霸給了大陸充足的時間,然后就是美國陷入了中東地區,也給了大陸發展的機會,也讓膨脹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等西方國家緩過神來,大陸已經長大了
古巴飛彈危機是個天賜良機
還有一場臺灣收復戰,決定大陸能否崛起
寫的不錯[贊][贊][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