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山海情》里說的“吊莊”到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都不愿去?

啥叫“吊莊”,用我們寧夏話講就是把這個莊子(村的意思)從“那噠噠”搬到“這噠噠”來。

實則就是指九十年代初期,由自治區政府所倡導、主持的,旨在幫助寧夏西海固山區貧困農民搬遷到銀川黃河平原的一種惠民行動,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扶貧。

那么此等好事,當時靠天吃飯,十年九旱的寧夏西海固農民為啥還不顧意來呢?這個問題對于我們寧夏人來說,有時還真不好意思說出口。

因為西海固山區,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素以“苦甲天下”而聞名。山區農民自解放后,就長年靠國家的返銷糧、救濟糧、救濟款來度日。由于當地水質含氟量超高,不但人畜無法飲用,就連莊稼也種不活。于是當地農民一般只種耐旱的農作物,如小米、馬鈴薯等等,當年春季種子撒下去,就企盼著雨什么時候下,如果僥幸碰上當年雨水好,貧瘠的土地還能打下來一點糧食,夠全家人勉強吃飽。

可是十年九旱的西海固,根本無法實現農民兄弟的這一小小心愿,反而經常是連種子都收不回來。于是吃政府的救濟糧,就成了西海固農民的習慣。多年下來,農民兄弟的依賴性和惰性就越來越強,反正什么也不干,也能溫飽肚子,那就躺在家里等救濟吧。

更讓人難以啟齒的是,當時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在此地更本無法執行。閑著也是閑著,越窮越生成為了山區農民的普遍現象。對于這一點,劇中雖然沒有明說,但當地每家五、六個孩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為了減少貧困,改變山區農民的舊有觀念,自治區政府從九十年代開始從西海固山區向銀川平原移民“吊莊”。

可是長年的惰性使然,加之最初的吊莊工作基礎不配套。從山區過來的幾批吊莊移民,面對“風吹石頭跑、沙子瞇眼眼”的賀蘭山東麓吊莊移民點,許多過來的農民吃不了“苦”,受不了“罪”,于是不顧一切的跑回老家去。

對于這一情況,昨天播出的《山海情》前2集,都有真實的反映。當然,畢竟是一部電視劇,其中也有些藝術夸大的成分,但基本情況屬實。

希望大家關注此劇,一方面欣賞劇中這些老戲骨的本色表演;一方面了解一下寧夏山區農民的漸進史,這樣你會更加珍惜當下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劇中用的是陜西方言,不是銀川或者西海固話,有些許遺憾

  2. 真好!漲知識了!

  3. 沒有夸大。

  4. 這部劇還是不錯的,反映寧夏西海固那段移民史很現實,特別是用陜西方言替代固原方言也是用心良苦啊

  5. 這種情況非常真實!在我們南方九十年代家里還吃不飽飯的基本就是鰥寡殘老人和懶漢。他們習慣了救濟,連力所能及的活也不愿干。我家族里就有一個這樣的懶漢。

  6. 我曾經認識一個固原人!他們那里窮的連飯都吃不飽!

  7. 好劇,扶貧劇很多,這部真不錯

  8. 文章說的好,看著也是有經歷的人,去過山區送救濟糧,讓過來自己領,都懶得動,主要拿著山芋蛋南墻根一蹲吃著曬太陽,想想這些懶人真是可氣,通過政府加大投入政策吊莊的生態環境改變好了移民通過自身的努力近些年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9. 地址: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歡迎大家來參觀!

  10. 受教了[贊][贊][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