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四年十一月。正當項羽和劉邦在滎陽對峙時,韓信出奇制勝,滅了齊國,后又打敗項羽派去增援齊國的大將龍且。從而威脅到了項羽的后方。
項羽知道后,非常惱火。但也沒辦法。他不可能分身,同時對付劉邦和韓信。
于是,項羽便派使者前往齊地游說韓信。說出了自己一生之中的第一次軟話。
使者對韓信,傳達了項羽的三點意思:
①:劉邦不可信,多次落入我手中,因我憐憫他,才茍活至今。但他呢?每次逃脫就背盟棄約。出兵來打我。這樣的人,不可信。
②:劉邦貪得無厭,不吞并天下,他絕不會罷休的。 你現在沒被劉邦干掉,完全是因為我的牽制。要是沒我,你肯定也會被干掉。
③:你與其等死,不如先與劉邦翻臉。主動權在你。你完全可以與我和劉邦三分天下。
實事求是的說。楚國使者對韓信說的話,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不過韓信并沒有搭理項羽。他一直惦記著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
沒有劉邦,就沒有淮陰侯韓信。
知道韓信的態度后,劉邦長舒一口氣。 他自彭城之戰慘敗后,被項羽整整追殺了三年。
在這三年里,他是吃不好,睡不好,不是窩在城里被項羽揍。就是守不住了,逃跑,換個地方再繼續挨揍。
這耗來耗去,只要項羽一天不死,他劉邦就一天沒有好日子過。
所以,當劉邦正式封韓信為齊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使者去跟項羽議和。希望項羽能歸還劉太公與呂雉。雙方劃地分治。
不過,此時已經處于絕對劣勢的項羽也沒搭理劉邦。他很自信。
想當年在巨鹿,他以少打多,碾壓秦軍。
在彭城,沒有盟友,又是以少打多,還是碾壓了劉邦聯軍。
楚漢兩軍于滎陽相持三年,他未遭一敗,始終碾壓劉邦。
未嘗敗績的項羽,怎么可能投子講和呢?
于是,項羽在滎陽又與劉邦對峙了數月。
時間來到漢高祖四年八月。(秦歷以十月為歲首,九月為一年的最后一個月,所以八月在十一月的后面)。
隨著灌嬰率漢軍騎兵渡過淮河,攻掠項羽后方的下邳、彭城、碭郡等地。項羽在前線再也坐不住了。無
因而在這個月,項羽最終決定以鴻溝(原址已不可考)為界,與劉邦中分天下。并主動歸還羈押了多年的劉太公和呂雉。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鴻溝約定”。
簽完協議后,項羽率十萬楚軍向南,準備兜個圈子,再迂回撤往彭城。
劉邦見項羽撤走,本來也想撤兵西歸。但被張良、陳平勸阻。
他們對劉邦說了一點意思——現在我們已據天下三分之二,諸侯都歸附于你。而且楚軍已是兵疲糧盡。這正是上天要亡項羽之時。你怎么能退兵呢?你現在應該趁此機會消滅項羽,不能養虎為患。
劉邦想了想,聽從了他們的建議。隨即便派人聯絡韓信、彭越、英布。決定以四家的兵力干掉項羽。
漢高祖五年十月(十月是一年歲首,即鴻溝約定后的第三個月)。劉邦親自統領漢軍主力從滎陽出發,由西而東尾隨項羽軍開啟攻擊,迫使項羽軍不得不且戰且向東撤退。
與之同時,韓信、彭越分別南下。預備攻取楚國首都彭城地區,端掉項羽的老巢。
英布則在劉邦堂兄劉賈的協助下,回到九江故國,攻取壽春,并由南向北推進,預備堵截項羽南下的退路。力求在淮北全殲楚軍。
面對這四面圍攻,項羽起初被打得很被動。
沒辦法,他是被突然襲擊。換誰來都被動。
但打著打著,項羽發現,韓信和彭越兩路人馬都沒能如期而至。他們都按兵不動,真正追自己的,只有劉邦。
于是,項羽調轉隊形,一個反擊,狠揍了劉邦一頓。
結果,劉邦大敗。可謂顏面盡失。氣的他破口大罵。
事后,劉邦聽取張良建議。封彭越為王,還增加了韓信的封地。
韓信、彭越得了好處,這才出兵。
而他們出兵后,項羽又吃不消了。
一個月后,項羽在被圍追堵截之下,被迫沿潁水南下,準備渡過淮河,撤退到淮南,在楚國的南部地區重整旗鼓。
但此時,英布已經拿下淮南。楚國在以北的領地,大部分都淪落了。
項羽沒辦法,只好退到垓下(安徽靈璧)布置防線,與劉邦做最后的決戰。
此時的項羽,還有十萬兵力。
雖然是身處絕境,但所謂的絕境,項羽是再熟悉不過。以前歷次絕境,他都成功翻盤。
所以在垓下布防時,項羽并不慌。他并不覺得自己就完犢子了。
項羽麾下的十萬楚軍也是如此。
這些年,只要項王羽在,軍魂就在。只要項羽指揮,他們就能無往不利。所以,他們也不覺得自己就完犢子了。
然而,項羽和楚軍這次是真的遇到對手了。
劉邦聯軍完成對項羽的包圍后,劉邦把聯軍的指揮權交給了韓信。
而韓信,有辦法對付項羽和楚軍。
關于這一戰的過程,史料記載的很粗略。攏共也就幾十個字。
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韓信)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費候陳賀)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大概意思就是說,韓信拿自己當誘餌,吸引項羽來攻。然后韓信打不過,撤退。
撤著撤著,先前韓信布置的預備隊殺出,楚軍被打得措手不及。韓信順勢反擊,以三倍兵力優勢將楚軍擊潰。最后,項羽敗了。被韓信指揮聯軍,團團包圍。
當時,楚軍缺醫少藥,糧食瀕臨耗盡,軍心已然渙散。
韓信見機,又使出殺手锏——四面楚歌。
最終從心理上徹底擊垮楚軍的抵抗意志。
眼見大軍已然心理崩潰。無奈之下,項羽只得在當晚率八百親兵突出垓下,向南而去。
他此時只有一個地方可去,那就是江東。
但劉邦怎么可能放過他呢?
聽說項羽突出包圍圈,劉邦令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殺。并下了死命令——若提不回項羽的腦袋,就別回來了。
就這樣,項羽在前面跑,灌嬰在后面死追。
追到陰陵縣(安徽定遠)境內時,項羽身邊的士兵僅剩28人。
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這還不是最倒霉的。
項羽當時竟然還迷失了方向,找當地的一個農夫問路,居然指的還是錯誤的路線。項羽和隨行的28騎,誤入了一片沼澤地。
等到他們走出沼澤地后,灌嬰已經追上。
最后,項羽就這么被灌嬰堵在了烏江邊。
也許是老天爺不想項羽就這么死了,還想給他一次機會。
烏江亭長當時整船靠岸,等待多時。
亭長對項羽說:渡江過去,就是江東。江東雖然不大,但也是地方千里,數十萬民,足夠一隅稱王了。此時烏江僅有此船,漢軍追至,他們也無法渡過大江。大王,您應速速渡江。伺機東山再起。
但項羽不想過江。他說:當年八千江東子弟陪我渡江,如今無一生還,縱使江東父老憐愛不棄,又有何面目面對江東父老?既然天要亡我于此,我又何必渡江。
說罷,他把自己所騎的烏騅馬交給亭長,又令部下也將戰馬放生。然后,二十多個人背靠烏江列陣,以必死之心,靜候最終一戰。
最終,除項羽外,眾人都戰死在了烏江。
而項羽,他在殺死數百漢軍后(“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有夸大嫌疑),選擇自刎而死。
看了前文,如果當初項羽只身過江,你覺得他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嗎?
我覺得,沒有。
因為首先,江東雖然有數十萬老百姓。但把老百姓訓練為軍人,是需要時間的。
項羽率八百精騎突圍時,他肯定想渡江,并以八百親兵為軍隊骨干,重塑一支軍隊,再與劉邦決戰。
但無奈,他行至烏江邊上時,八百親兵只剩下幾十人。且烏江亭長的船,也只能載上項羽一人而已。
沒有了重建軍隊的種子。項羽只身一個人渡江而去,他在江東又能有什么作為呢?
難道要讓他既做總司令,又做教官嗎?
第二,項羽并不是江東人。江東也不是項羽的大本營,他的大本營是淮北。
項羽出生于泗水郡下相縣(江蘇宿遷),因為他父親不在了,且叔叔項梁又被通緝,他才隨叔叔避禍于江東。
陳勝吳廣起義后,項梁也尋機起義。所謂的八千江東子弟,是項梁組建的。而非項羽。
項羽后來的數十萬楚軍,那是他在淮北組建的部隊。
換而言之,項羽在江東,其實并無根基。他對江東,也沒有故鄉情節。
烏江亭長說,江東人都支持項羽。可現實情況是,項羽自殺后,漢軍渡江,江東很快就傳檄而定了,根本沒有像樣的抵抗。
反倒是項羽的淮北大本營,在被漢軍圍困數月的情況下,還堅持了一段時間才投降。
人心所向,在這里體現的很明顯。
所以,項羽如果渡江。他不僅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組建軍隊,抵抗漢軍。甚至,他還有可能被江東人出賣,綁了交給劉邦領賞。
江東人又不傻。項羽又不是江東人,大家憑什么跟著他陪葬?
事實上,當項羽的鐵地盤淪陷后,他就已經沒戲了。要怪,就怪他早沒有準備。竟然連彭城大本營都能弄丟。
試問,丟了老巢,他還拿什么翻盤?
項羽開始的時候還占據優勢,可是僅僅打了四年多,就身死國滅。就這水平,拿什么東山再起?[靈光一閃]
過去了也會被韓信弄死,沒用的,只要韓信在項羽就沒有活路
劉邦就是天生的主角,平常被各種虐,就是死不了,可以繼續戰斗。最終勝利。而項羽就是平常各種贏,可只要輸一次就掛了
項羽無一統大志,只是報仇而已
有韓信在,項羽退到哪里都沒用。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被劉邦掌握在股掌之中
哦?最后的意思,楚漢之爭其實是蘇北人打蘇北人[捂臉]
江東自有現成軍隊,只是數量有限罷了。項羽只身過江,號令部隊怕是困難。項羽無人輔佐,本是個無戰略眼光之人,不可能東山再起,這是他自身條件所限。如同陳勝,雖有膽,也有志,卻無略,大事也終不成。再者,只要有韓信在,就是他的克星,項羽成功不了的。
真正歷史上項羽根本沒有到達烏江,打個比方他突圍本來就是求生,渡江就能生,為什么不渡呢?那是后人瞎編的,他根本沒到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