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形成原因主要來自于兩方面。
第一,是漢代之后形成的察舉制度、征辟制度和九品中正制,選官依賴推薦不是考試。第二,是儒學獨尊之后,士大夫逐步獲取了知識的占有權和解釋權,形成了文化權力。可以想到,推薦制里面的關節和貓膩那肯定不少。那些治學經典的士大夫,有一些是酸腐的窮學子,但很多是經營一方的豪強家族,文化權力與經濟財富合二為一,逐步就構成了門閥的基礎,他們之間不斷聯合,大士人門生弟子遍天下,形成了門閥士族和貴族世家。
因此,東晉時代才有所謂的王與馬共天下之說,這實際上是皇權被掣肘的無奈。門閥士族一方面是地主,一方面是大學部問家,又一方面還是四世三公的豪門貴胄,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皇族必須籠絡這部分人,給予部分經濟和政治優待,加強了門閥的勢力,清談也是門閥士族的專利。特別是在九品中正制的規定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一些底層士人感慨,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說的就是這種現狀。門閥士族之間特別看重出身門第,修撰族譜,確立自己的地位。
永嘉南渡之后,北方來的士大夫土斷僑置,江南士大夫資助皇族,成為新興貴族,彼此之間通力合作,形成了南北朝時代的門第觀念。
直到唐代中期,門閥士族的權力還有很大的影響,世代做官,皇族后裔也得讓門閥士族幾分。但是,科舉制度廣泛化之后,科考成為正途,推薦制慢慢低落,門閥集團逐步被科考清流集團所取代,相對加強了社會的流動性。
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