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跟郭德綱的幽默風格區別,其實是小品跟相聲的風格差異,一個是重表演,一個是重講述。
趙本山起家的二人轉,就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既有歌舞,也有抓包袱。更重要的一點,二人轉是有角色分配的,而這個角色分配不是簡單的一男一女,而是帶有劇情任務的角色。這也是后來趙本山轉戰小品界,幾乎沒有什么阻力,在很短的周期就成為春晚臺柱子一級的原因。
而且老趙善于塑造不同的底層小人物,所以他轉戰影視界的時候,也容易爆出精品,他的《落葉歸根》可以說是大陸公路電影的巔峰,未來也很難被超越。
但趙本山的演技也有相當的局限性,那就是很難走出“帶有東北味道的小人物”這個框架,即使老趙偶爾會演繹一些大老板,也很容易在這個框架下,演出“中彩票的暴發戶”效果。
而相聲這門藝術,一開始就是“說”為主,表演為輔,真正需要塑造角色的表演,在傳統相聲中占比很小。這也是很多相聲演員不擅長塑造角色,一跨界演影視劇就垮的根本原因,他們所接受的表演訓練,就是重說不重演的。
在八九十年代的電視相聲領域,其實是跟小品非常接近的,電視相聲沒有互動的環節,大部分演員一上臺就自帶角色,而且全程沒有跳出跳入的設計,所以這一批相聲演員中,大部分都有不俗的演技,比如馮鞏,還有轉行的范偉,都是影帝級別的存在。而姜昆雖然比不過這兩位,但在塑造角色方面,還是遠超郭德綱岳云鵬的。
比如姜昆在《天河》中客串一個鬧事群眾,所展現的臺詞功底就非常強,只要有好的本子,姜昆是可以展示上乘演技的。
但郭德綱卻沒有這種底子,更要命的是,他太執著于把相聲變成現掛合集,并且大肆鼓吹無限制的互動,反對死綱死口的傳統表演方法。所以郭德綱的相聲基本上都是碎包袱合集,而且從來不塑造任何角色,把所有表演重心放在“耍貧嘴”“倫理梗”等快餐式笑料上,所以他的表演很淺層,而且只能“圖一樂”。
正因為長期沉迷于這種淺層的舞臺表演,郭德綱在轉戰影視領域的時候,也帶著這種表演方式。把郭德綱所有影視作品放在一起,你會發現都是同一個角色,或者說壓根就沒有角色,直接就是郭德綱在演自己。而無法塑造角色的淺層表演,也注定了觀眾無法入戲,所以郭德綱的電影只能在飯圈內部流傳,到了外界就是實打實的爛片。
其實不用橫向對比趙本山跟郭德綱,直接拿說相聲時期的范偉,跟郭德綱的相聲放到一起,你就能看出兩者巨大的差距。范偉的相聲雖然并不火,但卻有很鮮明的表演風格,他早期得獎的相聲段子,都是全程帶著角色上臺,然后一演到底的。而且后來范偉的小品,也基本上延續了說相聲的風格,只是在精度上有所提升,風格并沒有太多調整。
說了歸齊,一個藝人的風格以及演技,除了仰仗與生俱來的天賦之外,還有就是他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摸索。更重要的是自己成名以后,受眾群對自己的要求也能促使演員成長。但假如演員是走了飯圈路線,只聽得到彩虹屁而聽不到否定,再加上自己又聽到否定聲就回懟,覺得那是迫害,那么他注定只能在藝術上停滯不前,成為一個只會說不會演的生意人。
以上~~~
一個是以底層百姓為笑點,一個是以搭檔的親人為笑點!
但郭德綱卻沒有這種底子,更要命的是,他太執著于把相聲變成現掛合集,并且大肆鼓吹無限制的互動,反對死綱死口的傳統表演方法。所以郭德綱的相聲基本上都是碎包袱合集,而且從來不塑造任何角色,把所有表演重心放在“耍貧嘴”“倫理梗”等快餐式笑料上,所以他的表演很淺層,而且只能“圖一樂”。\n正因為長期沉迷于這種淺層的舞臺表演,郭德綱在轉戰影視領域的時候,也帶著這種表演方式。把郭德綱所有影視作品放在一起,你會發現都是同一個角色,或者說壓根就沒有角色,直接就是郭德綱在演自己。而無法塑造角色的淺層表演,也注定了觀眾無法入戲,所以郭德綱的電影只能在飯圈內部流傳,到了外界就是實打實的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