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四人的形象在原著中有非常細致的描寫。
如果想以西游為基礎寫一寫文學作品或是拍成影視作品就要細讀原著。四人的形象其實不是重點,因為在作者的筆下形象是為主線思想和人物性格服務的,是內在的表象,所以要想更準確的把握人物形象應該從以上兩點下功夫。內在思想有深度才會引起讀者的共鳴。
以我個人理解,西游記的主線思想,是通過師徒四人取經這條主線劇情,來表達作者本人對人的成長方向的探索,對生與死這種根本問題的討論。其實說到底就是道家與佛家的生死觀。佛道對人生本源的基礎是相同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從這個角度說兩者就是同源。整部書更接近于道家修真的法門。以此為背景,使得這部著作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都能得到似是而非的答案。
師徒四人加上白龍馬,他們的性格不是一成不變。從出生到經歷磨難再到修成正果,都能從原著的描寫中找到性格變化的節點。
唐僧的出生坎坷,又在金山寺中長大,之后弒父逼母(這個結論細讀原著就能明白,只是作者描寫的很隱晦),又在觀音菩薩一系列操作下得到唐王賞識,這一切就注定他就是取經人,是如來佛祖五百年前就安排好的取經人。
而在取經途中,開始時是信心滿滿,但一遇到事兒,軟弱怕事的性格就出來了,他沒有退路,只有去往靈山這一條路可走,所以除性命外取經是他唯一關心的事情,一路上也算始終如一。另外他的經論造詣確實很高,說明是聰明好學而且善于領悟的那種人。
孫悟空從出生,到花果山稱王,一直就是天真爛漫的性格。小猴子的死對他觸動很大,長臂猿猴指點迷津讓他去找神仙。猴王在南瞻部洲的表現是非常善良的,雖然在如來口中南瞻部洲的人不怎么樣,但猴子有如此善良的表現說明他的本性就是善良的。
在菩提祖師座下學藝,也不知這三星洞是個什么地方,到了這,再加上菩提祖師的刻意引導,孫悟空驕傲自大玩世不恭不知天高地厚的性格就形成了。只學到搗亂的能耐沒有探求修道的根本,導致他一離師門就開始放飛自我。拉幫結派狐朋狗友自私自利,沒是非觀,周圍人沒一個對他真正有幫助。
這和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一樣,那覺得自己能耐大了,可以搞些事情了,也不怕闖禍。看看孫悟空,誰比他能耐大,誰比他闖的禍大,他都壓在五行山下了,所以各位年輕人就該掂量掂量自己了。
五行山五百年又是一個轉折點,知道有怕的了,做什么事知道想原因顧后果了,但社會關系及體制這些事情還是不得頭緒。取經路上這些磨難慢慢讓他看明白了,于是又一個轉折點,二心擾亂大乾坤。這次之后,孫悟空即使不是佛,也已經得到如來的認可了,只差最后那一個稱號。
豬八戒和其余四人有一點不同的是,他是有退路的,其余人沒有退路,只能受觀音擺布一路取經。他的前世并不簡單,書中只用一首詩就寫明白了豬八戒高貴的出身背景。從取經開始豬八戒就很矛盾,取經路上也很矛盾,直到最后凌云度脫胎,如來授功過他還是很矛盾。
這種人在我們實際社會中也比比皆是,虎落平陽,不是沒能耐而是沒努力的方向,環境和時代是沒辦法選擇的,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有限的,有時只能被迫隨波逐流,誰有敢說能牢牢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呢?
豬八戒一路挑擔任勞任怨,憊懶是因為他看透事情走向,偶爾努力是因為偶爾出現一個觸手可及的目標,有時背后中傷別人是為了平衡自己的私心。這也是每個人隱藏性格的極端表現。
沙和尚是四個里面年齡最大,資歷最老,最沉得住氣,最懂人情世故,社會門路與體制法則門兒清,辦事最可靠的人。但他沒有上升空間了,因為心靈的沉穩決定了性格的沉穩,也就決定了行為方式的沉穩,也注定了位置的沉穩。這種性格特點,說實話,沒有十年以上的體制內經歷不會懂的,本人水平洼,無力表述清楚。
小白龍,我個人的看法,西海龍王通過一系列操作,硬塞進取經隊伍,目的是讓他成正果。我們周圍,無論是學習、混社會、混官場、做生意還是吃飯喝酒、人際交往,甚至求佛修道,都會碰到這樣的人。
取經團的成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形象,當我們討論的時候,我們都在闡述自己的世界觀。而我們的世界觀是基于生存環境產生的,所以,如果說對某種形象的認可,不如說這種形象更貼近我們周圍環境的某一件事物。
取經過程不容易,取經隊伍不簡單。能懂其中七分理,或做賢人或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