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真的不配學音樂嗎?-我那時候覺得

以前一個鼓手朋友拿著ipad比劃給我說,這個鼓真好啊,好想有一套,我問他得多少錢,他說3w,然后過了一個禮拜他跟我說已經買回家了,那個時候我剛畢業,天天加班,特別羨慕他,能有整塊的自由時間在家練習,而且樂器、設備都是自己心儀的。我那時候覺得,玩音樂得有錢啊,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遇到了越來越多的音樂人,我發現玩的好的大部分人在現實中都沒啥后顧之憂的,比如做不好音樂就只能回去自己父親的工廠里上班的,比如家里兩套大別墅來回住其中一套裝修成工作室的,比如本專業不是音樂專業因為喜歡所以家里干脆花錢送去日本、美國或者近一點的北現代進修一下然后自己也確實喜歡努力回來后就變強了的……是什么讓他們可以沒有后顧之憂心無旁騖地學習音樂?而又是什么讓他們可以在做音樂的時候保持內心的堅定?是錢啊!是錢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學音樂、聽音樂、玩音樂、做音樂都是上層建筑,要是天天飯都吃不飽,或者疲于奔命,哪會有心思去想音樂這種事情。無論你是學、聽、玩還是做,都講究一個相對的內心平靜,盡可能減少些雜念,以及時間安排上,盡量得少一些碎片時間,多一些整塊時間,而這兩個條件對窮人來說是挺難的。內心的平靜容易被生活瑣事與壓力打破,整塊時間也容易被生活和工作拆解成碎片。

我一直都這么認為,直到看到這個題目,我重新思考了一下,首先,窮人“不配”學音樂,這個我覺得有點過了,這句話好好說應該是“窮人學音樂比有錢人學音樂更困難”,這個我同意,說“不配”,我覺得可能是對自身貧窮的無能狂怒。窮人學音樂只能說更難而已,遠沒有到不配的地步,比如一個窮人要學鋼琴,他是沒辦法去買鋼琴的,第一鋼琴貴買不起,第二鋼琴大放不下,那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買臺電鋼,相比于經濟條件一般的人家里能整臺立式鋼琴,那就是差了點意思,再對比更有錢的直接在別墅一樓整了臺三角鋼琴,那就差更多了,但是你說你學不了嗎?電鋼手感沒真鋼好罷了,彈還是能彈的吧,還是能練的吧,你哪里不配學了?

至于有錢人有錢有閑,可以找好老師指點,可以花更多時間練琴,這是現實沒辦法,也不要去比,無非就是多花點時間,還會走點彎路,最終是能學會的,而且現在網上資源也挺多,就是得花點精力去篩選一下,比如今日熱點上口口相傳的《好和弦nicechord》,b站上就有,是真的講的很好,可以讓你從音樂小白一步一步走進音樂制作的世界。這個時代對學習是更加友好的,那種窮人的“不配”感應該是越來越小的。

但是你要說能做到多頂尖多厲害,能否穩當進入這個行業,限定天賦條件一致的情況下,我覺得窮就別指望了,因為窮所以消耗了更多時間走了更多彎路,因為時間和彎路,所以在同等時間條件下,窮人的水平就是會比條件更好的人的水平低。除非一種情況,就是開始的早,有點笨鳥先飛的意思,但這種情況對標的是晚些時間開始學音樂的有錢人,就是說提前把彎路走了,而且還要比有錢人更努力,這種情況是可以超越的,但這要求有先見之明,可能本身就會超出一個處于貧窮狀態下的人的認知范圍。

但是我前面也加了限定條件,就是天賦一致,如果解除這個限定條件,事實就會變得更加極端,可能窮人宛如智障,笨到笨鳥先飛都救不了,也可能窮人骨骼驚奇,那妥妥的逆襲,都說不準只能說不要去指望。

最后還有個現實問題就是,大多數人都是要過結婚生子的正常生活的,生活本身的成本是很大的,條件好一點的,更能試錯,即使音樂路沒走好或者走的一般,還能過正常生活,條件差一點,就把未來給搭進去了,所以網上會有“音樂窮三代”的說法,有時候覺得像調侃,有時候又覺得無比真實。

更新一下,評論區里有人說買樂器不貴,貴的是學。我的觀點其實也大致是這個意思,只不過用鋼琴舉的例子,像鋼琴和爵士鼓這種大宗樂器,對大多數人而言,在購買樂器階段就會產生一定的困擾,一個是樂器本身的占地空間,另一個則是擾民因素,如果有大別墅、排屋或者大房子,自然不用太多顧慮,而且鋼琴有弱音踏板,現在還有能接耳機的電子鋼琴,爵士鼓犧牲鼓皮的手感也能用電鼓代替。如果是小一點的樂器,不過分追求音色的話,其實也還好,比如吉他,三四千塊錢,對于普通家庭而言也還好,不過題目說的是窮人,窮人的定義很寬泛,吃低保的和三和大神妥妥的是窮人,但是背了一身房貸,每個月工資到手去掉房貸所剩無幾也沒什么積蓄的人,相比于我那位3w的鼓說買就買了的鼓手朋友算不算窮人?我寫回答的時候也會用不同程度的窮去衡量學音樂的困難,所以不同的人看到這個回答會有不同的想法。社會的階層割裂嚴重,我們很多時候只能感受到當前所在階層的環境,就像現在今日熱點人均985、211,經常有些何不食肉糜的言論,在此補充說明一下。

丘吉爾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概是這么說的,我必須研習政治、軍事(權力),然后我的下一代才有可能學習數學、物理(工業),然后他們的下一代才有機會學習音樂、美術、插花、雕塑(藝術)。這句話得站在國家高度的宏觀角度來理解,并不是說學藝術學科就比學其他學科更加高級,現在大陸的經濟和以前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大環境來看,學音樂的人越來越多,會樂器的人也越來越多,并且這個趨勢將繼續發展下去。這句話放在個人的微觀上也有一定的適用性,事實也是如此,有錢人家的孩子要從事藝術行業比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確實更容易,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孩子如果想跨越資本的積累往藝術方向發展,大概率是要付出代價的,就算最后成功學好了音樂,也很有可能是沒有足夠經濟回報的結果,正如我前文所說,大部分的人是要過結婚生子的生活的,在現在這個內卷化的社會,你又有多少自信可以在音樂的道路上卷過別人?

如果不走音樂這條路,只當業余愛好(半專業的業余愛好),就是我前面說過的那些,鋼琴、鼓買的起、放的下就買,要不然就買電鋼電鼓,實在不行還可以到琴行辦卡練,或者學個吉他、尤克里里也行,三四千的琴覺得困難可以看看一兩千的,有錢跟好老師上課就上,覺得囊中羞澀就b站(不羞澀也可以b站)。隨著你水平的提高,你有可能會去追求合成器、效果器、音箱以及聲卡、監聽這些制作設備,甚至都會去考慮一個房間的聲學裝修。無論是演奏還是制作,你如果能達到半專業甚至接近專業的水平,那已經很不容易了,也許還能掙點外快,這種錢能掙到當然開心,掙不到也不會哭。能做到這個地步的人不多,而且本身就很吃資源,你要專注于主業或者主業的學習,萬一做的是現在的四大天坑專業生化環材,你還得考慮轉行,各種職業規劃,想遠一點還有普遍的35歲中年危機。如果你是大學部生,你要考慮畢業后的去向,找工作or考研?如果你是上班族,你日常生活可能還要接受資本家的996福報,還有奮斗逼同事的嘲諷,如果你有家庭有孩子……總之你要做好生活中的億點細節,在這些事情都能平衡好之后,才能找一個喘息的空間,努力讓自己平靜的彈上一段琴(前提是你會彈,不會彈還得苦練)

上面這一段說的是半專業的業余愛好,我見過不少水平不低甚至可以靠它吃飯的音樂愛好者,所以才會寫上面這一段。但是如果你說所謂的學音樂只是彈幾個和弦或者彈幾首曲子,鼓敲幾下動次打次加花過門諸如此類的,就完全沒必要考慮這么多,學就完事了,找個琴行上一期課,也不怎么花錢,條件差一點可能會擰巴一下吧,但是還能接受吧,除非極度貧困。不過我覺得既然會產生題主所提問題的困擾,應該是對音樂有點追求的吧。

扯了那么多扯的有點遠,不過我相信你看完上面的描述后自然會對窮人配不配學音樂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看法。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