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這部電影看似只是在講一個窮道士因道觀沒錢養活,被趕下山后的生活,其實是以一個道士的眼睛看另外的2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民國版的武大郎、潘金蓮和西門慶。道士何安下下山后遇到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幫助他的人,就是他后來的師傅崔道寧,也就是故事中的武大郎。但這里要說導演的厲害之處,其實只是看起來是民國版武大郎,實際是在影射何安下的人生第一種可能。
為什么這么說呢?關鍵在于師傅崔道寧的婚前職業,也是個道士。在廟里對來請愿的美麗女子玉珍一見鐘情,寧可放棄道士的身份也要回歸凡塵。玉珍其實就是表現塵世中的一個誘惑,美麗卻帶著危險,在嫁給比自己大了很多,又丑又老的崔道寧后,無法忍受老男人的玉珍與崔道寧的弟弟崔道融暗通款曲。
其實這里何安下面臨的是第一個人生選擇,是做崔道寧這種老實巴交的人,還是做崔道融這種有心機,懶惰,喜歡挖墻腳的壞人。而何安下選擇了第三條路,他沒有像崔道寧那么軟弱,明知道玉珍和崔道融在合謀欺騙謀害他,還是不忍心傷害妻子和弟弟,也沒有選擇像崔道融那么卑鄙,沒有道德底線。
他并沒有去霸占玉珍,但是他并非對玉珍帶來的誘惑完全不動心,在與彭乾吾的兒子彭七子意外相遇后,他在哈拉時曾說過自己想和玉珍有另一層關系(臺詞過于呵呵,不好打字了)。說明他不是沒有動心,而是害怕自己像崔道寧和崔道融沉淪,他最后鎖住船艙,害崔道寧和崔道融雙雙淹死。
其實不光是為了師傅報仇,一方面他不愿意成為崔道融那樣的人,被玉珍誘惑,所以,除掉玉珍是最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人性的貪婪,崔道寧死后,藥鋪就成了玉珍和崔道融,而何安下必然要面臨被趕走的命運,畢竟他知道玉珍和崔道融的事情,那樣他又會成為一個孤兒,和剛下山毫無區別,所以,何安下選擇了讓這兩個人死,埋葬一切。
第二個故事是查老板和周西宇。這是何安下人生的第二個選擇和開始,周西宇與查老板的關系,是亂世中唯一的感情,但也是亂世結束后不得不分開的無奈。人總要活成自己,并且各有各的無奈。周西宇要躲避師兄彭乾吾的追殺,他好不容易把查老板帶回正途,不能再耽誤他。
但是查老板想要的卻是和周西宇一起同生共死。其實這就是一種選擇,周西宇可以選擇和查老板繼續過著一起練武,看云卷云舒的日子,也可以選擇,放手。何安下也面臨一樣的選擇,是選擇和自己一日春宵的女子一起生活,還是按照她期望的,把孩子送給她,然后放她離開。周西宇選擇放手,何安下也一樣,畢竟有些人確實沒有辦法和他真正在一起,有太多現實的壓力。
何安下看到的故事,其實不光是以第三人的眼光去看,更多的還是經歷同樣的事情之后,如何去選擇吧。
陳導的電影,尤其他兼做編劇的電影,總有一個毛病:“能放不能收。”人說張馳要有度,陳導“張”得夠廣,他中后期電影,開篇總是不錯,一條主線深入下去擴展開來,包羅許多的哲學思想、觀念對沖、矛盾發展,但是,太過于發散,讓人目不暇接,而且太貪心,總希望一部電影時長內,就把上述總總講徹,還要光影對比漂亮,服飾道具精致……這么多的思素要點要能融匯一體短時呈現,神仙都難做,一般就要“收”,發散之后讓人見到輝宏之后,摒棄其他末節細枝(并非按重要或弘大與否來曲別),抓住緊扣主題的一兩個主干(甚至很多時就一個)深劃和收束,如同一個圓,當然有追求開放式結局的,就是這個圓不一定封口,但收束這一過程是要的,陳導電影收束就是做得不好甚至根本沒做,所以給人感覺就是眾多深刻思想偏偏泛泛而談,不等消化思考完一個又來下一個,甚至連主線也模糊了,所以給人感覺,前半部精彩吸引,后面雜亂無章,到最后結尾一頭霧水,到底看了什么?講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么發展?全不知道,也不會引人思考。就象做一品佛跳墻,選材很精到,但每樣食材都不預處理好,就一起生燉,又火候不夠,偏還大量加入各種調料輔食,最后根本入不了口。
一個電影非得塞進兩個沒什么關系的故事,結果顧此失彼,哪個也沒講好!失敗!陳導真是在電影上講不好一個好故事!
后半段忘了
凱歌出品,聲高合寡
陳凱歌總喜歡用電影來闡述某些深刻的體會,但前提是你得首先講好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讓人愿意看,看完還愿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