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上次去電影院是什么時候嗎?
筆者采訪了身邊的幾位朋友,有6月份去的,有7月初剛去電影院看過《1921》,也有人上次去電影院已經是去年,
疫情過后,大家去電影院的次數普遍少了很多。
2021年6月共計產出票房21.01億,相較于五月票房有大幅度降低,這主要是由于六月沒有人氣大片的加持造成的,影片票房方面,6月《當男人戀愛時》票房領跑大盤,取得了約2億票房,票房占比9.75%。好萊塢巨制大片《速度與激情9》排在第二,本月票房約1.86億,票房占比8.83%。
從地域上看,六月各個城市票房減少幅度都較為明顯,一線城市的跌幅最高,環比五月降低了59.1%。二線城市仍舊保持著領先位置,6月產出票房約9.97億,環比5月減少了56.9%,
所以,為什么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了?
疫情“沖垮”了電影院
2020年1月,covid19疫情橫掃全球,讓電影院“雪藏”了6個月。直到7月末電影院才陸續“解除封鎖”。
筆者還記得,自己在疫情后第一次去看的電影已經是國慶檔電影《我和我的家鄉》。
筆者自己的觀影頻率在疫情之前約是一個月2-3次,疫情之后約是3個月2-3次,很大的一個感受,是影院上映的電影逐漸沒有了自己喜歡的題材,
“沒什么好看的電影”,有類似感受的朋友不在少數,
根據貓眼專業版上映資訊的統計,2021年暑期檔(6月-8月),共有123部定檔作品(不含重映),截止到7月17日,其中已有78部上映,貢獻了37.44億票房,僅為往年同期的一半,
剩下的65部待映影片,主要以劇情片和動畫電影為主。盡管看起來數量并不少,但能引起關注的僅有《燃野少年的天空》《青蛇·劫起》《盛夏未來》等少數幾部。一位影院經理表示,看似有不少選擇,但實際上他們無片可排,同樣的故事也在五一檔、端午檔上演。
縱觀整個行業,票房也不樂觀,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總票房275.7億元,和2019年的313.3億元相比下降12%;總觀影人次6.82億,和2019年的8.10億相比下降15.8%。2月春節檔斬獲的122.69億票房,占據上半年總票房高達45%,剔除這一個月的特殊檔期影響,2021年相較于2019年,平均每月降幅實為24%,
一位電影公司資深制片人表示,一部電影的制作周期在半年左右,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電影行業停工停產,大量新拍作品沒有完成,影院還在消化積壓電影,“這些疫情后新拍的片子,大部分至少得等到明年上半年才能上映了”。而國外電影行業受疫情影響更大,不僅大量國外影院仍處在關閉的狀態中,好萊塢新片也多被推遲到下半年或明年上映。
打開電影票購買軟體就會發現,今年上半年,并沒有漫威、DC(美國兩大漫畫巨頭)的片子,雖然美國大片已過被大陸觀眾無腦追捧的時代了,但依然是拉動年輕人走進電影院的重要吸引力,
這樣看來,疫情對電影院造成的影響還在持續,而我們想看到更多新拍的電影,想必要等到2022年了,
線上看不“香”嗎?
疫情影響下,電影行業逐漸催生了另一種觀影渠道,那就是線上觀影,
2020年1月,疫情出現,首先遭殃的就是賀歲檔電影,投資13億的《唐人街探案3》和《刺殺小說家》只好延期上映。
而徐崢的《囧媽》則另辟新徑,選擇了直接網路播出。徐崢放棄了線下上映,全國觀眾在家里就能免費觀看,山爭哥哥憑借這一操作也成功圈了一波好感。而這背后是字節跳動花6.3億買下《囧媽》的獨播權。此舉一開電影流媒體上線的先河,
放眼國際市場,電影方不再只將電影院當做唯一的播放端口,窗口期縮短,院網同步上映,甚至直接把電影放在流媒體上播出,也不再是新鮮事,今年7月9日美國上映的漫威大作《黑寡婦》,同樣選擇了電影院和Disney+流媒體同步上映的打法。
根據迪士尼公布的數據,票房達到了6000萬美元,與北美票房的8000萬美元和國際票房的7800萬美元相差不遠,我們能看出,線上渠道正在沖擊線下影院,
而另一款“神器”的流行,則使低成本在家享受影院觀影體驗成為可能,
打開淘寶,搜索投影儀,你會發現,現在的家用投影儀十分便攜小巧,價格在一千余元,一鍵投屏,內置電影、電視劇等資源,再買個投影儀白色幕布,就能在家享受到媲美家庭影院的觀影快感,投影儀的流行,讓很多人直呼“在家看電影太香,不想去電影院了”,
疫情期間,不少人養成了在家進行觀影的習慣。等到疫情后,也不想一兩周去一次電影院了(沒錯這就是我),
娛樂方式多元化,電影院觀影只是年輕人“備胎”
如果你問90后和00后,理想的周末是什么樣子的,他們八成會告訴你:睡覺,打電動,追劇,擼貓,逛街,出去壓馬路……
而電影只是他們日常文化娛樂方式中的一個選項,與玩游戲、追劇、綜藝、劇本殺等娛樂活動并列,甚至是排在末尾的選項。當某一部電影是熱門IP,或者有他們喜歡的明星,具有話題度時,他們會自己進入電影院,但如果作品質量和熱度一般,他們也不會抱有“好久沒看電影了,找一部電影去電影院看”的心態,
影評人聆雨子表示,雖然年輕人依舊是觀影的主力軍,但與將電影院作為主要觀影渠道的80后不同,這些年輕人中的大部分,只是“觀眾”,甚至只是“看客”,而非“影迷”,甚至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只把電影當做社交方式的一種,
這也是為什么在2021年,電影票房越來越依賴檔期,行業二八效應顯著的原因。
筆者采訪了家附近的某大型連鎖影院,工作人員表示,疫情之后,非檔期、非周末節假日時期,影院的上座率不足3%。
而數據進一步顯示,年輕人對看電影的喜愛程度沒有那么高了,
企鵝智酷曾針對00后、05后做過一個統計,在被問及“學習外的自由時間你一般會做些什么?”時,排名前六的選項分別為,社交哈拉、瀏覽網頁、看視訊、玩網游/手游,逛街/逛電商、運動,里面沒有“去電影院”選項,唯一跟電影有關的,是看視訊。
造成這樣的沖擊,也難怪之前各大視訊平臺會人人自危,大談短視訊的危害。
2021年缺少“能打”的電影
如果說往年的暑期檔電影是“神仙打架”,看看最近上映的電影片單,則實在讓人提不起興趣,《燃野少年的天空》,筆者已對青春題材電影有些審美疲勞;《盛夏光年》,作為一個打工人,筆者對未成年人談戀愛也沒什么興趣;《青蛇劫起》,雖然很想看,又懶得專門為看電影出一趟門。而從去年就等著的《黑寡婦》,到現在大陸還沒定檔……
我們為什么不想去電影院了?說白了,沒有那么一部話題度、口碑、演員俱佳的作品,來吸引大眾到店消費。
年輕人扎堆在節假日檔期看電影,“其實是去電影院的門檻變高了”,一位行業制片人表示,年輕人只有在檔期時期,加上有不錯的電影內容,才會觸發去電影院觀看的念頭。
后記:什么才能讓電影院觀影“回春”?
從長遠看,雖然疫情對院線的影響,會隨著時間推移慢慢消散。但在技術推動下,觀影渠道多元化是個必然趨勢,而平臺們的票價補貼也“燒”得所剩無幾,更何況,內容消費群體具有高度的自主意識和鑒別能力,用錢攬客的暴發戶手段,本就不是長久之計,
對于內容產品而言,自身質量才是實現轉化的根本,若是創作者們都能放下資本的傲慢和藝術家的清高,洞察并滿足觀眾當下的觀影題材需求,而院線方面也強化門店消費品質的不可替代性,相信院線們的寒冬能夠結束得早一些,
而這一天,我們還能等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