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也不會傻到攜帶大量彈匣參戰,除非是非常時期那些沒有經過基本訓練的新兵。
很多人都以為,戰爭中士兵的子彈要全部自己攜帶,這其實是錯誤的認知,建議去看看德國大片《我們的父輩》,影片里多少展示了步兵排的作戰過程,士兵們發起進攻前除了進行作戰動員、任務部署外,最重要的就是補充分配彈藥,為此有專門的軍需官負責運輸和管理彈藥。
即便是到火線上作戰的士兵也不會攜帶太多彈藥,因為太多彈藥會影響機動性,這對士兵來講非常要命。以AK-47的彈匣為例,它裝滿30發子彈后重0.45公斤,如果攜帶10個這樣的彈匣就有4.5公斤的負重,接近槍械本身4.79千克(不含彈匣)的重量,像某些題主說的那樣攜帶幾十個彈匣,簡直可笑,古代的盔甲一般也才二三十斤,現代士兵的體能負擔不起幾十個彈匣。
二戰時期士兵攜帶的都是彈夾,現代意義上的彈匣出現的很晚,蘇聯在1941年就裝備了使用彈匣供彈的SVT-40半自動步槍,步槍在出廠時只配備3個彈匣,因此士兵作戰時手里也只有3個彈匣。
那么士兵愿意攜帶大量彈匣參戰嗎?蘇聯士兵討厭SVT-40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彈匣不夠用,除了那三個彈匣以外還要攜帶大量子彈,在緊張的戰斗中自己裝填彈藥,這樣一來裝彈速度反倒不如拴動步槍了。
(有圖為證,士兵身上并沒有太多彈匣)
但是大量攜帶彈匣也不可取,因為彈匣帶來的重量問題同樣不能接受(連吃苦耐勞的蘇聯士兵都無法忍受彈匣的重量,可見這個問題確實嚴重),SVT-40加上一個彈匣已經有4公斤以上了,因此蘇聯軍械部門認為,這個彈匣非常累贅,它讓本就很重的步槍更重。美軍使用的M1加蘭德步槍雖然也是半自動,卻還使用漏夾共彈,動作熟練的情況下裝彈速度比SVT-40還快。
(通過鋼橋一次性壓入10發子彈)
受此啟發,蘇聯在戰后裝備的SKS使用的是固定彈倉,士兵可一次性壓入10發子彈,不僅裝彈更快,彈藥包的整體重量也因為沒有了彈匣而大幅下降。我們從SVT-40到SKS的進化可知,士兵們在戰斗時不可能大量攜帶用鋼板沖壓而成的彈匣,盡管他們很希望手邊有打不完的彈匣。
但近代的小口徑步槍或許不同,現代化的步槍不僅材料多是塑膠、鋁合金或者其他輕金屬,就連子彈也變小變輕了,這樣一來讓大量攜帶彈匣成為了可能,但也沒有達到幾十個那么夸張。以95式為例,它在出廠時只配備5個彈匣,士兵也就只能攜帶5個,比SVT-40的3個彈匣多了僅僅2個而已。
(塑膠材質的95彈匣)
這是因為小口徑步槍的彈匣容彈量更高,都能達到30發的數量,也就是SVT-40半自動的3倍了,簡單算一下就知道,使用95式的士兵比使用SVT-40的士兵多帶了整整120發子彈,考慮到步槍槍管的使用限制,一場戰斗下來5個彈匣150發子彈根本用不完,帶多了反而用不上了(你敢一口氣打光150發子彈,班代肯定會修理你,因為你把槍弄壞了),因此說,新兵大量攜帶彈匣確實會讓老兵嘲笑。
一個彈匣正常打完還沒死的,基本就升官了
看過對越自衛反擊戰回憶錄,帶300發子彈都不夠用。。
#愛情麻辣燙#
竟研究些沒用的,連槍都沒摸過,研究帶多少子彈有用嘛,
我一般都是只帶3個彈匣 加上槍上自帶的1個 120發子彈 最多再帶個手雷 支撐一場遭遇戰足夠了 [捂臉][捂臉][捂臉]因為我選的B-41只能買這么多
看到過一些二戰時期和越戰的紀錄片,美軍補充前線的子彈很大一部分都是裝填好子彈的彈匣,散裝子彈只占很小一部分,因為后勤倉庫在拿到散裝子彈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安排人手進行子彈裝填彈匣了。
咱們95式打150發子彈就能壞了嗎?
能不能做一把槍身較輕使用彈鼓供彈的步槍?一個彈鼓一百發,槍身一個,備用兩個。這樣是不是更實用。
就56式或者八一杠彈夾那個重量空的一個可能二斤重,加上三十發子彈,用56式胸掛塞滿六個 加上槍 不算手榴彈之類的 將近三十斤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帶彈藥不多是因為我軍跟?軍彈藥型號一樣可以戰場補充一部分。。美軍在阿富汗幾次被吊打都是被火力壓住彈藥不足沒法反擊,等喊來阿帕奇 人家騎著驢早回家了
看實際情況吧,我記得黑鷹墜落中有一個老兵,就是帶了30個壓滿子彈的二十發彈匣,所以才堅持到最后安全回來,毛都沒掉一根。